苏联解体该怪谁?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还是819事件?

如题所述

1991年的春天,苏联的每一个人都察觉到天下即将大变。那个时候,俄罗斯依然是苏联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它拥有全苏一半以上的人口、五分之三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四分之三的领土面积。

它的地域横跨十一个时区囊括了几十个不同的民族。从地图上看,把如此巨大而复杂的“俄罗斯”理解成一个国家似乎并不全面,它更像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虽然很多地方是抢来的)。

同时,俄罗斯人的民族性特征也很不明显。战胜德国后,苏联当局确实曾大肆宣扬过这是“俄罗斯人的胜利”。但更多的时候,这些东斯拉夫人的后代,只被当做是苏联境内众多民族中的的一支,跟哈萨克人、乌克兰人、或亚美尼亚人的地位都差不多,其存在感甚至比它们还更低。

这显然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在苏联的统治逻辑中,俄罗斯人就是苏联人,这两者存在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概念覆盖了俄罗斯大地,而“俄罗斯”的存在又使苏联的概念具有了实体。“俄罗斯”和“苏联”之间的界限就这样故意地被混淆了。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俄罗斯主义”却突然抬头了,且存在感还越来越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德,官方增强了对腓特烈大帝的宣传力度,日耳曼精神开始复苏。会发生这种事,往往意味着国家正在衰落,政治口号的动员能力变差,大众对民族主义的认同感却变强了。

同时,民族主义也成了反对派们最好使、最安全的政治对抗形式。在苏联和东德,直接批评政治的往往会遭到迫害,而在民族主义上大做文章的却不会受到什么压制,他们的言论可能还有利于当局。于是,在苏联末期的各种媒体中,会出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复活,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是鲍里斯·叶利钦突然崛起的背景。他在担任中央委员会书记之前,一直是勃列日涅夫麾下的一名正经官员,负责工业建筑。直到1987年因越权批评上级而遭到处分前,叶利钦一直都是步步高升的。

吃了亏之后,凭借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对时局的透彻理解,叶利钦本能的把自身打造成一个“俄罗斯”(而非苏联)政治家。在1990年3月的选举中,他先是以俄罗斯联邦一名政治代表的身份崭露头角,随即便坐上了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俄罗斯议会)主席的位置。

从登上权利宝座的那一刻开始,鲍里斯·叶利钦就摇身一变,成了改革派的领袖,并于1990年7月宣布退党。他以“俄罗斯的莫斯科”为权力基础,把矛头对准了“苏联莫斯科”的同志们。现在,他的主要目标是戈尔巴乔夫本人,尽管他曾经是这位苏联总统的坚强后盾。

这位苏联领导人的正变得越来越失败,其声望也在迅速下降。尤其是他在改革中的策略性失误,不仅没能安抚苏联各邦,反倒弄出来一个独立性极强的俄罗斯。叶利钦和他的伙伴们也很快地发现,戈氏治下的新苏维埃即将变成一个人们发泄不满的出气筒。于是而叶利钦大挖老东家墙角,广泛与不爽苏联的各邦结盟,意图把苏维埃变成光杆司令。

戈尔巴乔夫不傻,他并非没有发现这种结盟对苏联的威胁。但此时的戈氏又能怎么样呢?一切都晚了。现在的他,只能去联合那些怀念苏联过去美好岁月的守旧官员,而这伙人又恰恰是他一直想要清除的绊脚石

当戈尔巴乔夫仍在为保有一个“可控的联邦”而苦苦努力时,叶利钦却热情地促成了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1991年4月,戈氏被迫承认苏联各邦拥有自由分离的权利,此举进一步破坏了他的权利,也使他的保守派政敌们相信,老家伙离倒台的日子不远了!

在1991年6月12日的民调中,叶利钦的威望已经超过了戈尔巴乔夫,并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民选总统。他的当选倾斜了权利天平,使苏联的保守派们日趋绝望,狗急跳墙之下,他们决定孤注一掷:把无能的戈尔巴乔夫换掉,以挽救颓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