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农耕文明已经存在了八千年了吗?有何依据?

如题所述

我们习惯说华夏文明五千年,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约定俗成,所以很少有人想到去改变,也许一千年以后,仍然有人说“华夏文明五千年”,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但是在1983年到1994年这十二年时间里,有十一国专家参与的七次发掘,却证明了华夏第一村在内蒙古,华夏农耕文明其实已经存在了八千年。

华夏文明八千年,这可不仅仅是咱们自己说的,而是十一国专家通过碳十四测定的结果:该遗址存续时间在七千四百年到八千二百年之间,考虑到它在废弃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可以认为八千年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众所周知,我们华夏文明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非农耕的游牧渔猎一般会被排除在外。以农耕的三大显著特征为标准,包括中国、俄国、法国、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在内的十一国专家得出一致结论: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可以证明,早在八千多年前,华夏族就已经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形态,不但开始盖房子种地养猪,而且已经有了艺术和音乐。

专家的术语解释起来很难懂,咱们就用大白话来说一下这农耕文明的三大特点:第一,有固定住所,有房子才有家;第二,有固定的耕地,并且以土地为生;第三,有养殖业,以养殖业为肉食主要来源。话说白了,就是房前屋后有块地,地上跑着猪狗鸡,这就是“有福之家”,读者诸君从“家”“福”“富”三个字的字面上,就能读懂什么叫农耕文明,以及我们为什么叫种花家。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考古发现,看看八千多年的兴隆洼遗址是否符合农耕文明的三大特征,为了方便读者诸君阅读,我们省去那些难懂的地名,直接称其为华夏第一村。


第一,华夏第一村已经开始以土地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八千年前的食物当然很难保存到现在,所以出土的陶制餐具里装的是什么,自然无从知晓,但是从制造食物的工具,我们就能推断出当时的人们是以植物籽实为主食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一万年都不会消失的磨盘和磨棒。

“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种花家的传统就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有碾子有磨,就不用背着粮食去求人了。在华夏第一村,很多房址中都发现了磨盘和磨棒——上古时期还没有驯化牛马驴的时候,推碾子拉磨这种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相对于笨重的石磨,磨盘磨棒更省力,毕竟一家一户一年吃的粮食是有限的,一个圆圆的磨盘,一个短粗的磨棒,就已经满足要求了。


很多人家都有磨盘和磨棒,说明当时已经实行了私有制,再也不是有饭一起吃的原始氏族部落,家家有生产生活资料,很多家都有磨盘磨棒,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再也不用进京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如果有人认为仅仅有磨盘磨棒还不以证明当时的人们以农耕为主,那么考古发掘还有更有力的证据:在华夏第一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锄形器、铲形器,其中的“有肩锄形器”,跟现在的锄头头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古人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翻地松土的工具比不上今天的铁锹镐头。

当然,也有专家提出当时是以采集渔猎为主,农耕居次要地位。但即使次要地位,那也是已经有了农耕,已经从萌芽开始发展——如果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农业,那么华夏第一村的历史就不仅仅是八千年了。


第二,华夏第一村是有养殖业的,养殖的动物不但有猪,还有狍子和鹿

看看“家”字,大家就知道在过去,家里要是不养猪,那就“不是过日子人家”。华夏第一村不但养猪,而且还把猪当做最重要的财富,死后还用猪来殉葬。

华夏第一村一个人能够用两头大猪殉葬,说明当时养殖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人馋肉馋到一定程度,连人都吃,就更别说猪了。能够拿猪殉葬,说明猪很多,殉葬两头不心痛,而且也不用担心谗急了的邻居偷偷把猪挖出来吃掉。

用生前的物品殉葬,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另一个世界”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正是文化和文明成熟的提现——比起今天亚马逊还存在的食人族,华夏第一村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无疑领先了八千年。


第三,华夏第一村的房子,放在今天可能也要算别墅豪宅

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即使在鹰酱家,也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华夏第一村的遗迹表明,在没有皇帝、没有官府的八千多年前,这是一种常态。

在我们的传统中,天大地大都没有房子大,最穷的人是“家徒四壁”,也就是只有房子没有家具——即使饿肚子,也要有房子。没有房子就不算一个完整的家,是社会底层中的底层。

在华夏第一村,应该是没有“房屋一间地无一垄”的赤贫者的,因为当时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找个空地盖房子,不会缴纳额外的费用,只要肯出力,盖一个属于自己的独栋别墅,根本就不是啥难事儿。

上古时期的人们以勤劳为美德,似乎也不存在官府的盘剥,所以人们可以用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像《击壤歌》里唱的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有版本为何加焉)!”

这样的“上古豪宅”里,有炉灶,有地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贮存剩余粮食。

因为华夏第一村比较富有,或者当时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所以这个“村”还具有军事意义,在村外有完全封闭的环村壕沟——估计应该还有围墙,只不过已经被时间湮没了。只剩下寨门遗迹默默地站在那里,向人们讲述那个时代可能发生的残酷战争。

从上面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有房子有地有家畜的华夏第一村,虽然“落后”,但已经具备了农耕文明的基本要素。这时候可能还有人坚持反对:既然说文明,那就应该有点文化气息。读者诸君切莫着急,出土文物可以作证:华夏第一村不但有文化,还有艺术。


在发掘中,不断出土的包括玉玦在内的玉饰、蚌饰,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其玉玦的精美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想象。

除了玉、蚌饰品,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坛坛罐罐乃至钵、碗、杯、盅等陶器上面,已经有了短斜线交叉纹、折线纹、人字纹、之字纹、网格纹等十几种纹饰,可见人们当时已经要求具备了“美食美器”的观念。

如果物质生活资料不是极大丰富,饿着肚子的人在制陶的时候,是没有心情刻上精美的花纹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前提是吃饱了肚子,否则他不会采菊而是要挖野菜,饿得两眼昏花,也根本看不见什么南山,只有乱冒的金星,或者是看谁都像大饼。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已经有了音乐:华夏第一村出土的骨笛,居然能吹出七个音阶,正好符合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的“七音之律”。

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艺术是更高层的文化,有了艺术,才可以称得上文明。由此可见,华夏第一村已经可以称为文明,或者已经具备了文明所必备的条件,起码能算文明的萌芽与雏形。

恩格斯说:“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华夏第一村已经有了手工业,也有了音乐艺术,那么它可不可以算作华夏农耕文明的滥觞呢?

请读者诸君闭目遐想:在遥远的八千年前,华夏大地深处,有一个被环壕围绕的村庄,里面房屋整齐排列,炊烟袅袅笛声悠扬,壮年男子扛着锄头下田归来,主妇端出经过研磨烹煮的美食,童子绕膝嬉戏,狍鹿热情相迎,这是何等古意盎然逍遥自在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华夏农耕文明存在的时间是十一国专家通过碳十四测定的结果:该遗址存续时间在七千四百年到八千二百年之间,考虑到它在废弃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可以认为八千年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第2个回答  2020-10-16
是的,农耕文明确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存在了大约8000年左右。有许多的考古证据都可以证明。比如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遗址。
第3个回答  2020-10-16
是的。
从现在的牛耕技术就可以发现,其实跟古代的农耕技术是一样的,还有古代的他们也会把树枝燃烧之后放在土地里当施肥,这也跟我们现在的将采摘好残余的农作物焚烧以后当做肥料是同等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