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

如题所述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政策,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环境、信息交流、经济收入等方面相对于过去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笔者在一年多来对农村中学教师的走访、跟踪的基础上,就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对策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是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教育科学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需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背景为基础,以其教育教学能力为依托。表现为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自觉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始终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甘于奉献。教育科学素养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主体积极的自我建构养成的,与人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有密切的关系,但教育科学素养的侧重点在于教育工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
(二)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能否健康、稳步发展
农村中学多为地理位置偏僻,校园周边文化氛围不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办学条件较为艰苦,教师收入偏低,由于所在地域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较多老师产生消极、沮丧的负面情绪,产生心理失衡状态,因此,培养教师热爱教育、敬业爱岗、扎根山区、以苦为乐、以校为家的奉献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1]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人的素质越好,形成能力的基础越雄厚,起点越高,发展能力的前景越广阔。反之,素质水平越低,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就越困难。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是其在教育岗位上得以保持持续旺盛工作热情的精神动力,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的习得、学科教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关系到农村整体基础教育功能的实现。农村教师的精神风貌、师德状况也给一代代农村孩子的成长带来直接的影响,影响其今后为人与为学。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
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几乎很少与教育部门之外的其它组织或个人保持长期密切的交往,对学校之外的社会百态关注得较少。因此,较多老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评价、教学管理等观念上比较保守、陈旧。2008年10月,笔者与江西省赣州市15位农村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其中有12位表示“目前中国教育理论界一些学者的观点根本不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说穿了就是纸上谈兵。”对于新课程改革,有位教师说,“现在的教材确实是越来越简单,但是考试题目却越来越难,谁敢冒险去降低难度教学?”当笔者提到要转变人才观,未必只有培养出考上大学的学生才算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时,教师们则反问笔者“一所学校升学率上不去,还有什么教育质量可谈吗?家长还相信你们的学校吗?没有分数,‘素质’从何而来?”还有的表示,“在目前高考制度、人事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就只能像绑在高考战车上的一个零件一样,不可能有任何的自主权。”笔者还了解到,不少学校会准备两套课程表,当上级教育部门来检查时执行课改以后的新课表,而平常则是驾轻就熟地走老路。
(二)职业满意度低
笔者曾做过一次对100名江西农村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有64%的农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到“低度满意”。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的有39%(多为年轻教师);如果有机会换个职业会立即换的有73%;认为自己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工作枯燥乏味、乡村教师只是“传声筒”的占41%。
(三)心理适应不良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相比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症状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不良。一是对环境的不适应。有一位家在县城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中学任教,该教师后来回忆说他第一天到学校报到后整整一夜未睡。这里的“环境”既有生活环境,也有教学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等。二是因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的身体不适应。农村中学多为寄宿制学校,教师要负责学生一天在校所有生活细节的管理,脑力和体力的双重透支,使得不少教师处于身体亚健康状态。三是因生活压力造成的过度焦虑症状。不少教师因生活压力所迫,背井离乡到外地私立学校任职或弃教从商。
(四)教育理想缺失
对于教育理想,不少农村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很难有所成就,谈不上实现什么理想”,有的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自己的工作,领导不欣赏自己的工作,同事不理解自己的工作,社会不关注自己的工作。”一些教师认为,农村的孩子考入大学后即设法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求职,能够经常与自己保持联系的不多,而留在农村的多数也是日子不太宽裕,因此对自己职业是否真正受农民朋友尊重“感到怀疑”。在“你认为农村教师最引以为豪、最值得庆幸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多数教师认为是“升任领导职位”或“调离农村学校”,而不是教育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为了调离农村学校,有一些教师甚至明确表示愿意放弃领导岗位到城镇学校寻求普通教师一职。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科学素养的思路与建议
(一)外在力量是“催化剂 ”
1、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党和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2006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里总共有八条直接提到农村教育的学校设置、师资培养、经费保障等问题。新《义务教育法》比较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有些政策还是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三支一扶”政策、农村教育硕士生培养制度等政策都是着重为提高农村学校师资质量而制定的。但是,如何用好这些人、留住这些人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实施支教政策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锻炼制度,这些可以说都只是农村学校的“硬资源”,我们要提高农村学校的“软实力”,关键还是要留住一批不仅师德高尚而且业务精湛的教师,能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的教师。目前,由于我国城镇与农村的整体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城镇对农村的地方保护主义、歧视对立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物质待遇、生活质量(诸如子女接受教育的教育资源、医疗水平等)之间的差异也就必然存在。但是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在职称评定、党政干部选拔、工资结构改革、人事调动等方面的指标和政策应该有适当倾斜,而不是为他们增加人为的障碍。如果在上述方面城镇与农村的差距越大,农村教师就越想往外走,越往外走人事部门就越限制,这样只能导致教师“心在曹营身在汉”,走向恶性循环。
2、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教师培训方式,重在“培”而非“训”,同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一般主要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安排。过去,一些市属教育学院和省教育学院承担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职能,但是目前愈来愈多的教育学院面临着我国总体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慢慢地由成人高等学校转至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应届高考生,发放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致使其继续教育功能淡化或减弱。其实,不管是教育局主办的短期培训也好,还是教育学院招收在职教师进行2~4年的脱产进修也好,均有其优点与不足。单调的讲座式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培训目的的功利性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症状。曾有一位教师在讲课现场对笔者说:“要不是评职称需要这两门培训课的成绩,我才不愿意来听课。”笔者认为,政府应设置农村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除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教学技能技巧的交流外,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关注教师教育职业理想与信念的培育,要为他们制订较为长期和全面的职业培训规划;要加强跟踪;加强在平常工作期间对他们的思想引导与问题解决。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两次培训课就能解决的,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有了深刻的对教育的体验、理解和领悟,真正感受到教育之魅力、教育之伟大、教育之高尚,而这些内心体验,是忧愁、苦闷也好,是欢欣、振奋也好,需要有人与他们一起面对,一起分享。教育行政干部、高校教师、省市名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贴心人,长期与他们保持联系、交流,也许不失为最好的一种培训方式。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应该加强探索,深化改革,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德”往往说起来重要,实施起来却不重要,因为“勤”和“绩”比较易于量化,因此往往是和奖励直接挂钩。
3、切实发挥高校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指导作用
我国基本上每一省(直辖市)都有一所师范大学,有的省份还有不少综合性大学创办了教育学院,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并开展基础教育相关研究。如何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团体的力量,发挥好、使用好这些高校资源,切实起到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建设既加强理论指导又关注实际办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在农村学校建立科研基地、实习基地、教学基地,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硕士层次的学位教育,经常性地邀请农村教师参加开展学术研讨会、与农村教师一起开展教学实验、合作著书等等。
  4、社会各界应给农村教师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关爱
对于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社会各界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是“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累、前途黯淡”的职业。农村中小学教师相比于其它政府部门组织或工商企业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说真是“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因此,在他们自身遇到生活上、政治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上级党组织、工会妇联等部门应尽可能给予真挚的关怀。有一位教师曾对笔者说,“我的不少同学几年前下海经商或跳槽的,现在个个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私家车,真是风光满面,都劝我早点离开这个行业。”由此可见,对农村教师持有一种偏见的社会人士还是有不少,包括不少在近几年随着党的富农政策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长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壮年。目前有不少网络、电视媒体大力宣传农村教师的光荣事迹,但媒体只能是制造一种舆论导向,唤起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对农村教师的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关键是惠农政策的落实,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主观力量是“内燃剂”
1、转变观念,改进作风
作为初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尚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暗示,从而产生对职业的新奇感或厌倦感。不少毕业生都把农村教师工作经历当做一个过渡时期,以后是迟早要离开的;也有不少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迫于求职不顺的无奈才来到农村学校,对于自己今后何去何从没有明确想法,先找个地方落个脚;仅有少部分毕业生已参加工作能迅速摆脱心理压力,消除自卑感,以饱暖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假定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如果一名农村教师的假定当中是当农村教师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他又是不幸的、社会对他是不公平的,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一开始就陷于消沉,也不会在乎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独来独往、怨天尤人、冷漠自私等心理特征就很有可能出现。因此,作为农村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管在任何教师岗位上,都是光荣的、一样需要付出心血而且是有意义的。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名家,不少是从最基层的教育工作做起,有的在幼儿园、小学工作数十年,最后终于硕果累累。因此,农村教师应该树立职业新观念,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在大山里迅速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亮丽风景。
2、增强感悟,学会欣赏
农村教师应该看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师群体中,农村教师还是占了大多数,多少优秀教师在一线的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也体会到了“三尺讲台”到“人生舞台”的快乐。农村学校也有不少城市学校比不上的地方。比如:田园山水式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比城市学校更为简单、和谐的教师群体人际关系、更为透明的学校管理决策机制等等。这些,教师都可以慢慢地学会感悟,学习欣赏。
3、自我调节,完善人格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人生经历过程中经历一段心理上的挫折期、事业上的初创期。这段时期既是挑战也是财富。目前有不少毕业生由于受社会的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情绪往往比较急躁,做事比较浮躁,总希望能一夜成名,一步登天,也经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没有得到的是最好的,而不是脚踏实地,做一行爱一行。这就需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尽早走出不良心境。教师课余时间不应该是一门心思经商搞创收,或闭门苦读考研考公务员,或打牌娱乐消磨时间,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或者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学习教育经典名著活动;教师也可以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如音乐、书法等,使自己感到既充实又快乐。
4、陶冶修炼,升华境界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师的自身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内生源泉。[2] 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只是靠提高待遇、增加月津贴就能解决的事情,也不是靠学习一两本教育理论书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是一种素质提高的过程,需要行动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认知构建、情感体悟和意志磨练。如果一位教师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性扭曲,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他就永远也不会理解什么是教育。作为农村教师,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农村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需要一种淡雅、平和、执着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多少暗含一些消极遁世的心理,但是句中所体现的豁达、坚定与从容,却是值得每一位农村教师学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