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代秦王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

如题所述

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能够最终一统六国最大的原因就是商鞅变法的存在,可是在秦孝公死之后商鞅被自己制定的变法害死。而谁都知道商鞅的死是被冤枉的,但是之后的历代秦王们为了平息旧贵族们的怒火也为了拉拢这些贵族们就一直没有替商鞅平反。

当时秦孝公渴望秦国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于是之后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之下开始实施商鞅变法。虽然秦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强,但是商鞅变法的存在却侵犯了秦国旧贵族们的利益,整个秦国当中只有秦孝公一个人能够容忍他,于是在秦孝公死之后,商鞅被秦惠文王处于车裂,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中。

当然,如果商鞅就这样死了之后的秦王们还有可能想到商鞅之前为秦国立下的功劳而为商鞅平反,可是商鞅在走投无路之时选择了起兵造反。虽然人人都知道商鞅的造反完全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可是造反终究是造反了,没有一个君王会为了一个造反之人而平反的,即使是商鞅这样是齐国能够一统六国之人。

秦孝公临死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商鞅的结局,于是想要将王位传给商鞅,这样商鞅变法也能够继续在商鞅手中运行。可是商鞅拒绝了,之后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在周围大臣对商鞅的污蔑之下,再加上秦惠文王自己也有对商鞅动手的念头,于是之变捉拿商鞅。

可笑的就是,当时商鞅想要逃离秦国,在半路上想要夜宿客舍。可是他并没有携带任何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于是被店家拒绝了,因为商鞅变法规定:不能留宿没有携带证件的客人。最后商鞅被抓之后也是死在了自己制定的车裂之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秦国自秦穆公嬴任好称霸西戎后,后代国君大多碌碌无为,秦孝公是秦穆公十四世孙,他二十一岁即位,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只能算二流国家,实力并不强大,很有可能被其他东方诸侯国灭掉。秦孝公年轻气盛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广纳贤才,重用商鞅,短短几年时间秦国便富裕起来。

但是这样一个功绩显著的人最终却起兵造反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商鞅是立法之人也是执法之人,难道他不知道谋反的下场?难道他不知道就他那点邑兵怎么可能是秦军的对手?那么商鞅为何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管有何苦衷,商鞅谋反是事实,秦朝后世国君为何要为其平反昭雪?

一、秦孝公广纳贤才

商鞅最开始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是个老练的政客,善于识人,备受魏惠王倚重。公叔痤知道商鞅很有才华,在他病重时便向魏惠王推荐商鞅,魏惠王没有采纳。公叔痤病危时对魏惠王说:“商鞅这个人如果你不重用他,就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去投奔他国”,魏惠王听后不以为然。

公叔痤死后,商鞅一直留在魏国,并没有得到重用,此时秦孝公发出求贤令:“谁愿献计策让秦国富国强民,愿与之分土。“

古代重视农业发展,土地是生存之本,是地位的象征,谁不愿意做地主呢?就这样商鞅被吸引到秦国,最初见到秦孝公大谈“帝道”,秦孝公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商鞅是个妄自尊大的人,在第四次见秦孝公时大谈“强国之道”,让秦孝公大为赏识,便重用商鞅。

二、商鞅变法

商鞅得到重用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新法,让秦国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那么商鞅都推行了哪些新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

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卿大夫的爵位和封地都是可以世袭的,就是父死子继,这样就带来两大弊端。

    世袭就会直接拉大贫富差距,贵族可以世代为官,普通人就没有机会,这样会导致大量人才丢失。世卿世禄制会威胁到国君,如果卿大夫或者其他的贵族把自己的封地经营壮大起来,直接威胁到国君的地位。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把秦国大大小小的乡和邑合并成县,每个县的县令直接由国君授职。官僚制不可能出现父死子继的现象,这项改革直接打击贵族势力,给商鞅惹来杀身之祸。

2.建立军攻爵制

军攻爵制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军攻定爵位,每立一次军攻就升一级,如果没有军攻就没有爵位,没有爵位就没有社会地位,也影响财富收入,这项改革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地位上都直接侵犯贵族的利益,但却使秦民大悦。据《史记》记载,杀一人升一级爵位,老百姓想升官发财就去当兵,后来秦国的士兵大多都是由农民组成,六国人称秦国士兵是“虎狼之师”。

3.什伍连坐法

什伍连坐法就是五家或者十家分为一组,每组为相互担保的单位,如果一家犯法,其他家就受连带责任,想要不被惩罚就告发,知而不告被腰斩,知而告之升一级爵。

4.废除井田制

井田制就按照井字把一块土地分为九块,中间的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每户分一块地,中间的由八户人家一起耕种,所有的收成交给国家。那么商鞅废除井田制后,都推行哪些新法?

    废井田,将土地私有化,鼓励老百姓多劳多得,奖耕织升爵位。如果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这样就增加了户数,也增加了税收。商鞅为了把韩、赵、魏三国的农民吸引过来种地,他立法只要有人愿意来秦国种地,免费分配房子,免三年劳役。就这样韩、赵、魏三国的农民陆陆续续来到秦国,秦国称之为客民,客民主要种地,主民主要当兵。

商鞅推行的新政无非是重农抑商,就这样秦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富裕起来了。商鞅为了立威,让百姓有依靠,他推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法律推行的第二年,太子驷犯法了,太子是储君,不能用刑,于是商鞅就处罚太子的两位老师,挖掉公子虔膝盖,在公孙贾脸上刻字。公子虔四年后又犯法了,按照当时法律对公子虔处以劓刑,从此以后其他贵族再也不敢反对了。

《史记·商君列传》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三、商鞅谋反被五马分尸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据《战国策》记载,当时秦孝公有意传位给商鞅,商鞅并没有接受。不久秦孝公去世,时年43岁,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太子驷一即位,公子虔就实行报复,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得知后逃往魏国,魏国把他赶走了,因为三年前,也就是商鞅变法八年后,商鞅率军五万消灭魏军十万,攻下了魏国旧都安邑,魏国无奈之下才迁都大梁,魏国对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投靠魏国不成,便回到自己的封地,率领邑兵攻打郑县,在郑县阵亡,享年五十七岁,尸体运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

四、秦惠文王为何要置有功之臣于死地?

    秦惠文王刚登基,在朝中根基不稳,当时商鞅在朝中声望很高,而且受到百姓的拥戴,对秦惠文王造成威胁,就算商鞅没有谋反之意,还有可能推荐新人取而代之。

    商鞅得罪了贵族,侵犯贵族利益,秦惠文王需要笼络一部分贵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杀了商鞅能得到贵族的支持和拥护。

    秦惠文王本来也恨商鞅,当初秦惠文王可是带头反对商鞅变法的,现在变法已经实施,商鞅没有存在的价值。

商鞅的悲剧是贵族对他多年来积压的怨恨一下爆发,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当然知道谋反的结局,但是他不甘心,自己多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所以他以身护法,报答秦孝公的恩情,最终让全族人一起陪葬。不管他的初衷如何,或者被逼谋反,都改变不了起兵攻打郑县的事实。后世秦王要坚守法律的底线,不能感情用事为商鞅平反昭雪,但是不得不说商鞅是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没必要。


后世王朝中之所以会出现给曾经的大臣平凡,都是有其特殊目的的,比如之所以给岳飞平反,是因为想要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皇帝想要有所作为去收复失地。这样通过给岳飞平凡,变相的打压了朝廷中的投降派,鼓励主战派出来说话,支持皇帝的决策。

看待历史时,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如这个问题,貌似秦王就要做那个公正的法官,是错就要改,商鞅有功就要平反?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政治家从来是无利不起早,一点好处都没有,是不会去干的。而且秦朝本身就是个短命的王朝,纵使后世有想翻案的动机,也要给时间不是?


这就如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因为对儒家思想多么的推崇,而是之前笃信黄老的窦太后一直干政,汉武帝想借此机会,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有利于自己的亲政。至于是儒家、法家、亦或是阴阳家,并不是那么重要。

同样的还有宋孝宗给岳飞平凡,不是因为岳飞多么伟大,而是因为岳飞是宋高宗杀的,把平反岳飞这个话题抛出来,支持的大臣就相当于站队宋孝宗了,反对的大臣则是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铁杆了,这下子就清晰明了,该升官的升官,该外派的外派,完成一次权力洗牌。

本质上这种手法和赵高的指鹿为马没什么区别,当然牵头驴子这种行为,就有些low了。不平反商鞅,很大程度是看不到能带来什么有价值的好处。反倒是容易让人怀疑是否,秦王又要拿贵族开刀了,容易造成帝国内部的恐怖氛围和紧张情绪,商鞅既然已经背锅了,就让这口锅好好的背下去好了。

第3个回答  2019-09-21

我们都看过《芈月传》那里的秦王是非常恨商鞅的。其实商鞅是秦国的功臣,他发起变法之后秦国就越来越强大了。其实他在秦国一直有很高的地位,并且他的思想也是特别灵活的。他能够想到很多事情,并且能够说出很多的道理,可以说是个智者,并且他饱读诗书。但是最终他的下场不是很好。其实我也并不是特别的懂这个历史故事,所以翻阅了很多的书籍以及典故。


商鞅对待人与事物实在是太严格了。商鞅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当时他有勇有谋。但是他对一些官宦来说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很多人都受过他的处罚。但是每一个王都需要靠这些人来维持国家,商鞅的确有很多的功劳,但是如果他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并且王也要给这些人一些交代,最终只能够杀死他。其实个人认为这都是他自身咎由自取,江山社稷是王的,就算你再怎么忠心最终的决定都应该交给大王。对于严格的要求一些一些处罚,如果有王来宣布,是否要比他去做好一些。可能上扬,并没有想到这点,他把自己想的太高了。


商鞅到了最后的时候竟然起兵叛乱。我想不论哪个王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处死他。古代的君王就怕有叛乱的情况,有些子女是为了争王位会出现互相伤害。有些图谋不轨的大臣想夺权篡位,这也是每一个网都比较害怕的。所以他们生性多疑,一发现有不对的苗头,就会用自己手上的权力来处死大臣。想想商鞅真的这样做了,最后他得到的下场不好,这也是到最后不给他平反的一大原因。可以说通过这件事把他当成了大罪人。


臣子应衷心,王应该做到用人不疑。其实不论是王还是陈子,如果做到这两点的话,那么也就不会出现一些杀害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有叛乱的情况。说实话,还是当时的人思想不够开阔才会造成这种后果。想想当时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情节真的是比较恐怖的。

第4个回答  2020-09-16

历代秦王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

商鞅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叫卫鞅。很多的影视剧里的商鞅都是一个胸怀大志、聪明绝顶的人物,那既然商鞅那么有才能的辅佐了秦孝公进行变法图强,增强国力,为何最后他的结局确实惨遭车裂之刑罚?而改革后的秦国的确国力强盛,并最终称霸天下、统一全国。那么有着如此贡献的商鞅历代秦王为什么不给商鞅平反呐?

01

看过《芈月传》的人都知道,剧中的秦惠文王赢驷曾带着芈月去祭拜一个故人,一个连墓碑都没有却受到秦王祭拜的故人,这可以看出当时的秦惠文王是明白商鞅的贡献的,但是为了大秦统一天下的愿望,他还是采取了中庸之道,最终杀了商鞅以平息权贵宗室们的怨恨,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却保留了下来。这也是说明对于变法取得的成效秦惠文王还是比较认可的,只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杀商鞅。

02

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军功等级制度、严刑律法、重农抑商严重的触犯了旧势力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上层社会的普遍不满。在秦孝公还在世时,商鞅变法在老秦王的支持下很是顺利。因为在奴隶制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其实是迈向封建社会的一个催化剂,因为只有故事社会农业的发展就是国家富强的象征。粮食多了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人口多了那自然兵力就充足了,国家的各种实力都会大大增加。所以说商鞅的功劳在旧势力大族那里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03

在旧势力大族的各种暗算中,商鞅在秦惠文王上台后就被冠以谋反罪要律法处置。得知消息的商鞅就开始出逃,因为商鞅在变法时就推崇严刑律法,各项刑法都很重,所以他也算是自食其果了。因为大秦律法规定凡是投诉客店的人们都需要有可以证明身份的物件,因此在逃亡中的商鞅很快就被抓了起来处死了。可是仅仅商鞅的死也难泄那些权贵们的心头之恨——毕竟不能世袭官职的确大大触犯了那些权贵的利益。于是史书记载商鞅死后也被处以车裂的极刑。

04

但是所幸的是,商鞅变法流传了下来没有摒弃。看来秦王还是知道孰轻孰重,杀了一个商鞅如果能平了内忧,还是值得的。后来的君王赢稷也在恪守流传下来的秦法。也许那时大家都已经接受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虽然刑罚很重,但是秦国也因此成为列国里实力最雄厚的国家,所以后来的秦王对于商鞅的对与错的问题,为了稳定国家的安稳也就没有为商鞅平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