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如题所述

放鹤亭位于江苏省徐州云龙山之巅,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是北宋人,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满腹才华,却不愿意做官,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徐州云龙山西麓黄茅冈,以躬耕自资,奉养父母。

张天骥养了两只鹤,天天以训鹤为事。1078年的北宋时期张天骥在云龙山顶建一亭,他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而得名“放鹤亭”。

苏轼早年也曾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在家乡四川眉山县,跟着眉山天庆观北极院道士张易简学习过3年。成年之后,道、佛、儒三家思想对苏轼几乎有同样的吸引力。

苏轼仕途坎坷,政治上屡遭挫折,更助长了他放达旷逸的性格。因此,他与张天骥感情十分投洽。苏轼在徐州写的大量诗歌中,张天骥的名字频频出现。

1078年秋,苏轼为张天骥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天骥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而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并且,《放鹤亭记》作于苏轼在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张天骥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

文章写景,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其中,《放鹤亭记》中第三段最为有名,写道: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第三段叙述隐者和国君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这篇文章,妙在气势纵横,自然清畅,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

放鹤亭并不算是名胜,却因这篇文章的关系,也同时流传下来。

鹤,乃古代贤士也。古有北宋隐逸诗人林逋“梅妻鹤子”之美谈,再有张天骥隐居之不仕之名。放鹤的实际意思是比喻招贤纳士。

在苏轼笔下,张山人的形象是做了艺术加工的,苏轼借这一形象寄寓着自己那种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在《放鹤亭记》最后的“放鹤”和“招鹤”两歌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清楚。张天骥是这样超凡拔俗,飘飘欲仙,有如野鹤闲云,过着比“南面而君”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

这正是苏轼在《放鹤亭记》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放鹤”、“招鹤”两歌音韵和谐,抒情婉转,为全文增添光彩,因而千古传诵。因之,云龙山上既有放鹤亭,又有招鹤亭。

后来,苏轼常常带着宾客和僚吏到放鹤亭来饮酒。张天骥“提壶劝酒”,也“惯作酒伴”,苏轼屡次大醉而归。

苏轼在诗中描述了这种情景:

万木锁云龙,天留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滇西东。荞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眼中。

这首诗不仅是苏轼在张天骥这里畅表心情的自白,也是在放鹤亭中看到的云龙山美妙景色的写照。人们喜爱幽雅的放鹤亭,也自然地怀念飘逸豪放的苏轼和张天骥。

至明代,因为放鹤亭的名声日益增大,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对放鹤亭进行了赞美。明代的进士乔宇写过《放鹤亭》一诗,诗写道:

川原雨过烟花绕,

殿阁风回竹树凉。

笑指云龙山下路,

放歌无措醉华觞。

明代的另一位进士许成名,也写过一首关于《放鹤亭》的诗:

黄茅人去冈犹在,

白鹤亭空事已遥。

我欲凌风登绝顶,

平林漠漠草萧萧。

放鹤亭正是因为经过诸多诗人、画家的游历,再加上他们所留下的墨宝,而变得越加有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