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句式是倒装句,状语后置。即”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

释义: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出处:《师说》

作者:韩愈

创作年代:唐

原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扩展资料

《师说》写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好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创作背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9
后半句说成是倒装句不恰当,是状语后置句,即”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也是一个固定句式,”夫庸········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