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县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嘉山设县原是盱、滁、来、定四县划出的边远偏僻山区,教育不发达。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学堂也曾在明光、三界、古沛等地“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直到1919年明光办起公立小学,1920年三界办起芝生小学。1932年嘉山设县后筹资办学,教育有所发展,先后在县城三界创办县立第一中心小学,(旋改名西门外小学),在管店办起县立第一小学,以及张八岭和自来桥小学,连同明光公立小学总共五所。遂又在嘉山集、三界车站、鲁山堡、三和集办起初级小学。至1935年,全县共有学校10所27班,学生1100人。各区均有完全小学一所。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政权统治下的铁路沿线沦陷区,办起八所小学,推行奴化教育。同时,盱嘉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恢复集镇原有的小学。至1944年底,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又创办大徐郢、官山、张浦郢、烟口桥、石坝、桑大郢、戴巷、旧县等八所小学,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中等教育始于1929年,系由明光地方教育界人士汪雨湘、胡菊潭筹办,先是在明光小学增设初中班。1931年单独建制,名为私立明光初级中学。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1943年日伪统治时期恢复,改名为嘉山县立初级中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嘉山县政府接办。1947年,地方邀请在中央大学任教的李吉行兼任校长,中央大学一批进步学生(有的是地下党)来校任教,在学生中灌输革命思想,遂有六位女同学拟奔赴解放区而未果。1948年增设一个高中班,更名为嘉山县立中学。
安徽省立嘉山中学是省三、五临中合并,于1946年8月迁明光后所改的校名。该校属省办,学生来自周围各县。1947年暑期招生,增设中等和简易女子师范各一个班。在淮海战役至解放军渡过长江期间,该校一度南迁,最后在南陵县解散。1949年3月,嘉山县人民政府将省、县两所嘉山中学合并。
1949年,嘉山县人民政权建立的第一年,学校恢复上课的公办小学10所,学生1338名;民办小学38所,学生2734名。至1952年,全县小学全部恢复,还先后接办民办和私立小学270所,连同原公办小学共291所,435个班,13465名学生。四十多个春秋过去,试看今天教育事业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了。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中专1所,学生103人;中学59所,学生16084人;小学490所,学生77098人。1990年,全县有中专和高级职业中学6所,学生1380人,中学59所,学生21174人,小学391所,在校学生共8907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8%,1990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7.7%,年巩固率98.6%,毕业率97.7%。1990年,经省教委组织复查验收,普及率为96.9%,正式认定嘉山县为“基本普及小学县”。
科学技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突飞猛进,成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科技。本县已先后成立科委、科协、农科所等科技管理和科研机构。至1985年,已有各类科技人员2424人。曾完成或应用11项较大的科研成果,母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获得省科技奖,无钢双曲公路拱桥获地区科技发明三等奖,并在各地推广应用。1990年,全县已有各类科技人员6240人,其中高级职称105人,中级职称1047人,在振兴嘉山经济和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普遍提高,物质条件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多样。现在电影电视已很普遍,集镇大多有电影院,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区、乡(镇)都有文化站、广播站。据1985年统计,全县现有专业剧团1个、民间剧团5个、文化馆(站)36个、图书馆(室)56个、电影放映单位38个、影剧院38个、广播站40个、电视差转台1座。至1990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并新建乡镇电视差转台3座。全县有1个专业歌舞团、4个民间剧团、1所文化馆、42个文化站、村俱乐部57个、文化专业户248个、县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1052平方米,馆藏5.12万册,并有4个乡镇建立了图书馆和巡回借阅网点。县总工会设工人文化宫、工会俱乐部,全县影剧院22座(其中县城明光2座)共拥有座位1.3万个,电影放映单位55个,县新华书店1990年图书(及保本)发行量达89万册,除在三界镇已建成1个新华书店分店外,并有多处网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