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楼梦》音乐赏析

我是大三学生,明天要交一篇论文,是有关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或插曲的音乐赏析,哪位曲式学得好的高人帮我分析一下《聪明累》《葬花吟》还有《红楼梦曲》的1、乐曲结构2、音乐形式(题材、体裁、风格)3、音乐表现的内容。万分感激,越详细越好 ,词藻不求华丽,但求剖析深入,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呜呜呜···(最好自己分析,从其他地方复制些没用的就免了,谢谢)
急急急,哪位高手帮帮忙吧,明天就交了,谢了····

1、《红楼梦曲》(《引子》)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引子两小节,两乐段均有并列四句,每句都为两小节。

    第一段起承转合四乐句,第一部分节奏主动机是X_ X X_ X(X加下划线输入不支持),后一段是XX__|X,第一句的2个小句也运用了相同的节奏形态,第一乐段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下五度模进,第三、四句转至同宫系统的徵调式陈述。第一段的主动机在第二段中也被使用。第二乐段转回羽调式至结束,用的典型的我国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后有四小节尾声。

    开篇《引子》与《序曲》基调相似,是跟《枉凝眉》合用的曲调。“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从此句不难看出,作者从开始就对男女之间的情爱发出感叹,这又同小说第一回里所说的“大旨谈情”是相似的。这首曲连同以下的曲子中,都隐约的表现着一种隐含着的对命运不可知的唱叹,给人以无穷尽的遐想空间和人生炎凉的感叹,由此可以想象,作者会有更深更广阔的寄托。

第一幅图片为《红楼梦曲》的结构图

    2、《葬花吟》:该曲也是运用变奏手法发展而成的多部结构的乐曲。其中前三个部分

为并列结构的A+B+C,而后三个部分为再现三部结构C+A+C。

    王立平先生创作《葬花吟》耗时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据王先生讲,《葬花吟》是他写《红楼梦》的音乐中最苦的一首,该曲从演唱形式上来说也是所有插曲中运用最丰富的一首。整个曲子,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得到灵感,随即全曲一气呵成,其集合唱、齐唱和独唱于一体,并且将各种演唱形式运用的如此娴熟、流畅。民乐齐奏正是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的曲调作引子。演唱部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用温婉的、略带哀怨的女声齐唱将我们缓缓的带入凄美的意境之中。这四句的伴奏部分主要采用二胡齐奏,并加以民乐队配合,将气氛衬托的更加哀怨,悲凉。这四句好似远处飘来的幕后旁白一般引出后面的四句女声独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好似此时葬花的主角才真正登场。相同的旋律,不同的演唱形式,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

    接下来描写葬花场景一般的六句都是以合唱来演绎的:“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混声两句用合唱。接下来的四句犹如对话一般“独倚花锄偷洒泪”用男声合唱;“洒上空枝见血痕”混声合唱;“愿奴胁下生双翼”用女生合唱,“随花飞到天尽头”用混声合唱。

    随着几声闷鼓声响起,随即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个葬花女子悲愤的叩问苍天,但又显得那么的无力。随着鼓声原来越强,全曲到达最高潮。用王立平先生的一句话“那鼓声似乎是敲在人们心上的闷鼓,此时我感到我用我的音乐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除了一口闷气,我感觉这似乎不是我写出来的音乐,而是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本曲从节奏上运用了大量的符点节奏,这又好比是黛玉在如泣如诉,哽咽似地吟唱。从配器上,运用琵琶和二胡为主要乐器,前者悲凉,后者哀怨,正体现了一个自怜身世且内心苦楚的黛玉形象。

    3、《聪明累》是一首并列单三部曲式,A乐段由常规乐段构成。B乐段由新材料构成,仍具有中部相对的不稳定性。C乐段也由新材料构成,但在节奏,力度方面有再现因素。比如C乐段的5·5__ 56__ 5,再现了A乐段中2·2__ 23__ 5的节奏型。

    《聪明累》意思是并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5]。此曲可以看作是王熙凤一生的描写,她一生机关算尽,不过最后也逃脱不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王熙凤可谓说是一位“才女”,一方面,她管理大观园,能够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更是有治家之才和生财之道,另一方面,与“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正相反,王熙凤可以为钱谋财害命,行贿受贿,唯利是图,从这一方面可以说,王熙凤之“才”导致了贾府之败。该乐曲一开始连续运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交替,立刻给人一种压迫,急促,紧张的感觉,第一句又以一种嘲讽的语调进入来演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然后旋律突然活泼起来,并加入了上滑音及下滑音,表现出讥讽和警世之意,当进入到在“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显出有几分戏谑,最后结束到“终难定”时显现出悲伤的色彩。

图片给出三首乐曲的结构图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2
此篇文字觅得于网络,略做整理,喜爱红楼梦音乐的朋友都来感受一下吧!
我的一切都在那里
王立平
·惟独音乐是无中生有
我能为这部电视剧谱曲,是件很荣幸的事,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也是自己艺术见解、音乐志趣接受社会检验的很好机会。
这部音乐很难写。难写在哪呢?
从电视连续剧来说,人物、情节、结构、语言、服装、道具,都可以书为依据。惟独音乐是无中生有。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了我自由。你可以说情节不对,形象不象,但音乐是书上没有的,所以,有辽阔的空间让我写文章。
·特定性与随意性
影视音乐与普通音乐有所不同。交响曲、奏鸣曲、歌曲,都有较大的随意性。影视音乐必须必须符合影视艺术要求,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情绪、一定的内容、一定的基调之上。《红楼梦》家喻户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林黛玉、贾宝玉。如果你与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人们是不会接受的。
·既要有古典的典雅美,又要现代人能接受
读《红楼梦》有一定范围,起码高中文化程度。上电影院也有局限,走不动的老人与小孩就不会去。可是电视呢?从几岁的娃娃到古稀老人,从不识字的人到高级知识分子,甚至红学家,它的观众面如此宽阔!你的音乐要接受他们的检验,你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信息量,最大范围地带给这些人。
此外,《红楼梦》讲的是古代故事,作家偏又写着“年代无考”。对于音乐来说,既不能表现明朝、清朝,更不能表现现代,它必须是古典的,有不限于哪个朝代,它必须具有古典的典雅美,具有这部言情小说的深沉情绪,又要现代人能够接受。虽然中国人传统的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乃至喜怒哀乐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毕竟和我们的时代相距遥远,又必须注意其区别性。既要让人们理解这种深沉情绪,同时,又不脱离、不超过特定的历史题材的感觉范畴。这又是一难。
·在纸背之后
《红楼梦》始终含着或淡或浓的悲哀。即便是它最辉煌壮丽的场面,也有一丝悲哀存在。如果说其它大型作品,可以有抒情,有舒展,有诙谐,有雄壮,但在《红楼梦》里,这些展现极少。灯红酒绿之中也预示着家族的破败,蕴含着世道沧桑、人生苦涩的滋味。我觉得这是它的特点。
《红楼梦》的“神”是什么?有“神”才有“韵”。
我对写这部音乐的难度有了充分估计和和准备,也想方设法给自己鼓励、壮胆。但难度之大,使我不敢着急动笔。
1982年底,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导演希望我先写一首看看。我迟迟不敢写,因为我没有把握住。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而是把握到它是什么?什么是《红楼梦》?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神”是什么?有“神”才谈得上“韵”。
“学到用时凡恨少”啊!虽然多年以前,我就多次读过它,接受任务后,更是读得仔细。但到为它写音乐时,仍感到力不从心。要根据它提供的人物、情节所蕴藏的思想,去感觉整个书的基调。这基调可以用许多文学语言来形容。但落实到音乐上是什么基调呢?我以为是——

2009-12-13 23:05 回复
凤友
青埂石荒_济霖
34位粉丝
2楼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既是剧中人的惆怅和感慨,也是作者曹雪芹的惆怅和感慨,同样,也是我们再创人和观众的惆怅和感慨。
这基调不是我定的。是我在字里行间、在纸背之后找到的,感觉到的,发现它的。
当然,一个艺术家没有把握能把所想到的,表达得像2+2那样准确。或者,对我来说是最佳方案,或者对于昨天和今天的我来说,是最佳方案,但明天我会有什么新看法,别人会有什么新看法,那是另一个问题。于是“谁解其中味”呢?音乐家恰要“因解其中味”,“甚解其中味”。“解味“是极艰苦的,也是极大的享受。因为它是探索,是发现,是创作。
·艺术应该是美的
如果说我在创作上还有什么想法,我想稍稍扯远一点。我觉得艺术就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魅力,没有魅力就是苍白的,不能称之为艺术。
·音乐创作的美应是完整的美
首先,立意要美。当然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有他的构思,他的主导思想。音乐则是从另一个层次、另外一个剖面来表达它。有时是解释它,有时与它相辅相成,有时与它相反相成,不是完全同步的。
所谓立意,我认为就是找到一个新的认识的角度,或者理解的一个深度,一个层次。如果人云亦云,那不是你的立意,也不是音乐。音乐应有自己的独立性。但这独立性不是游离其外,而是同明相照,相得益彰。
另外,形式也要美。必须找到恰当的形式,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感觉。这表现在具体的音乐手段、旋律等等。这些出自于立意——新的角度、层次,或深度。如果说,我只是写出很俏皮很巧妙的旋律的话,单拿出来很漂亮,像一双绣花鞋。但如果穿在喇叭裤下面,绝对不美。因为它们互不搭界。所以,写《红楼梦》音乐跟写其它作品一样,立意美与形式美是统一的。形式不美不能表达立意之美;立意不新不能传达形式展现的愿望,会失之于肤浅。
此外,我认为美出自于情。《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它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情取胜。我小时候读它时,对那些人吃饱了哭哭啼啼,从这屋到那屋,拌嘴、耍小脾气,感到莫名其妙。等到自己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之后,就觉得《红楼梦》里有一种情趣。首先是情。任何一个作品,如果只是找到别人没有写过的音调,没有用过的音色,不足以表现它的美。我觉得必须表达一种情,以情动人。
当然,这个“情”又很复杂,喜怒哀乐皆为情。仅“喜悦”这种感情中,就有大喜、狂喜、欣喜、欢喜、惊喜、悲喜、半嗔半喜、亦忧亦喜……,其它感情也是如此。而且常常是喜中含悲,喜中有怒,错综复杂、变化无穷,犹如一个万花筒。要在“情”里找出比较准确的感觉,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对任何一位作曲家、艺术家来说,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要用心去领悟,自己首先要饱含jī qíng。作家好比火炉子,观众好比烤火的人。要使别人感到温暖,自己必须燃烧。
还有——真。人们常说艺术需要感情,感情需要真挚。比如看见林黛玉哭了,我应该给她个哭的音乐。但她怎么哭的?为什么哭?哭过之后又会怎样?她哭的时候心中在想什么?她的哭在贾宝玉心中、在曹雪芹心中,在现代人心中引起什么反响?这不是任意用一段板胡就可以悲悲切切表达出来的感情。同样是哭,一个字可说它是“情”,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个“情”。
怎样表达它呢?只有“真”。自己真去领悟,真去体味,真去感慨,真去惆怅,才能谈得上写得真切,让人们也感受到“美”、“情”、“真”。如果说,我对别的作品是这样追求的,对《红楼梦》尤其是这样。

2009-12-13 23:05 回复
凤友
青埂石荒_济霖
34位粉丝
3楼

·《葬花词》之我见
还是从林黛玉说起吧。
如果我有个儿子,绝不想他娶个林黛玉似的媳妇。她使小性儿,小心眼儿,病怏怏的。但我又由衷地感到她是美的。美在哪儿呢?在那群皎好而又浑浑沌沌被社会吞噬的女子中间,她是最清醒的一个。她有自己不可磨灭的追求,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敢于不满,敢于抗争。
但是,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是怎样写的呢?一提“葬花”,多表现“花落人亡两不知”,多表现她对自己前途身世的悲悯,甚至是绝望。形象是哭哭啼啼,一片暗淡悲愁。
我在构思这首曲子时,自然联想到过去对黛玉葬花的描绘以及留在自己脑海的印象,但当我真要写它时,却久久没有下笔。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如果只强调一个“葬”的话,葬的不仅是花,也包括她自己和她的姐妹们。如果这是林黛玉的话,我觉得至少不是完整的林黛玉。在这一段应有黛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
我反复读这首词,深感它是展示曹雪芹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以及敏锐感觉的一首词。从这首很长的词中选出了二十八句,既要是精华,又要互相连贯,组成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歌,最后得到红学家的首肯。
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过去突出“葬”字,而我找到了过去不曾注意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它是一种不平,是捶胸顿足的呐喊,是一个弱女子对社会发出反抗的呼声。我自己的感受是:虽然一开头看见林黛玉在低头葬花,最终发现她在昂首问天。所以,我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作为“葬花吟”的主题,也作为全剧的主题。她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她喊出别人没有喊出来的声音,她是用自己的心在问、用自己的生命在问。所以,在全剧每一集的开头都叫一叫,喊一喊。人间的嘈杂可以淹没一切,但我永远可以听到那个弱女子内心的血泪呼喊。
这首歌是我写的时间最长的一首歌,从下笔写第一句到最后完成,大约用了一年零七、八个月的时间。我写不下去。写不下去从不多写一个音,哪怕写到最后两句,可以串起来,但我没有这样作,一次也没有。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多少次在我的钢琴上洒满了眼泪……
对于《红楼梦》,我不敢有自己的理解,又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现在依然很惭愧,还是不懂《红楼梦》,还是感到它很生疏、很新鲜。我记不住谁在哪里说了些什么,只想那里给我什么感觉。我被感动了,也希望感动别人。
·我心中的《红楼梦》风格
有人希望把音乐写得“雅”一点,有人希望写得“俗”一点,能传唱。我不知所从。只好把自己理解的原原本本写出来,把自己心中的《红楼梦》写出来。我经常是听众,跟大家一起在同一个层次上欣赏音乐。自己想到自己能欣赏,希望别人也能欣赏。“这个”红楼梦偏“雅”一点儿,我无法把它写成“简易红楼梦”。
我的“十三不靠”。从艺术形式上讲,我想脱离各种戏曲的束缚,脱离各种民歌的影响,也脱离自己创作歌曲的某些特点。写成能融汇中华民族的各种音乐语言特色的东西,听起来必须是中国的,又不象“哪一个”的音乐。
我想写成“十三不靠”,结果是什么呢?是《红楼梦》,是《红楼梦》风格。甚至不是王立平,不是越剧、豫剧,不是jiāng zhè民歌,而是专门的《红楼梦》风格。
折磨我的还有一个难题。全剧十三首歌曲,总的来说都是“满怀惆怅,无限感慨”,又多是低速、稍缓,大部分又是女声唱,极易雷同。这个问题不能从音调形式上去解决,依然要用心去领悟。几百人没有一张脸是相同的,只有从这里去寻找差异。
我画了许多圈,每个圈都是一个范围。古典的典雅美是一个圈,现代人能理解的古典美是一个圈,每一首又必须有特点也是一个圈……要找到这些圈的重合点,并在这一点上作文章,去进行非常丰富动人的音乐创作,实在是很难的。但我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我曾对关心我、关心这部音乐作品的朋友说:“我一切都在那里。”
此刻,让我再对所有的读者和听众朋友们说:“我一切都在那里”
第2个回答  2010-06-15
很好听
第3个回答  2010-06-12
好麻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