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勤学到什么程度?

如题所述

孔子一直是个学霸,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他这个学霸是怎样炼成的?答案简单:勤学。

孔子勤学到什么程度?这从发生在他与学生间的一件事可知。

学生宰予习惯白天睡个觉。孔子知道了,骂他道:真是腐朽的木头不堪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粉饰!宰予这样的人,都不值得责备!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

看,就因为睡个午觉,孔子把学生骂到狗血喷头!

那孔子自己呢?他有多么勤奋好学?看史籍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

有一回,郯子访问鲁国,宴席间,曾聊起少昊时以鸟名官之事。

孔子听说了,赶紧跑去向郯子请教少昊氏官制问题,并在事后说:我听说,周天子那里已无人知晓古时官制,这类学问保存在四方蛮夷之处,看来这话没错。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故事二

孔子初次得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遇事就请教。

有人因此说:谁说陬大夫(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为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法?进入太庙,问这问那的!

孔子听到这种议论,说:我这才是合乎礼法呢!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故事三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还老是练同一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曲调已学会,但技巧还不行。

过了些时,师襄子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曲子的志趣神韵还没学到。

又过些时,师襄子说:志趣神韵也没问题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体味出曲子作者及其为人风貌呢。

又过了好久,孔子深思远望,说“我体味出了,那人皮肤深黑、身体颀长,眼光明远,如统治四方的王者。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为如此乐曲?”

师襄子听到,赶紧起身拜了两拜,道:“老师授此曲时就是这么说的,此曲就是《文王操》啊!”

天!孔子学琴,如此神奇,通过不断演奏、品味,居然能得出作者相貌、品行,继而推断出作者为谁。这也太神奇了。

关于孔子与音乐,还有个小事:孔子与人同歌,听到谁唱得好,必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与之同歌。

(《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通过以上几个小故事,可以知道,孔子能为万世师表,绝非浪得虚名,单单勤奋苦学这一点就非常人能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5

孔子一直是个学霸,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他这个学霸是怎样炼成的?答案简单:勤学。

孔子勤学到什么程度?这从发生在他与学生间的一件事可知。

学生宰予习惯白天睡个觉。孔子知道了,骂他道:真是腐朽的木头不堪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粉饰!宰予这样的人,都不值得责备!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看,就因为睡个午觉,孔子把学生骂到狗血喷头!

那孔子自己呢?他有多么勤奋好学?看史籍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

有一回,郯子访问鲁国,宴席间,曾聊起少昊时以鸟名官之事。

孔子听说了,赶紧跑去向郯子请教少昊氏官制问题,并在事后说:我听说,周天子那里已无人知晓古时官制,这类学问保存在四方蛮夷之处,看来这话没错。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故事二

孔子初次得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遇事就请教。

有人因此说:谁说陬大夫(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为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法?进入太庙,问这问那的!

孔子听到这种议论,说:我这才是合乎礼法呢!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故事三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还老是练同一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曲调已学会,但技巧还不行。

过了些时,师襄子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曲子的志趣神韵还没学到。

又过些时,师襄子说:志趣神韵也没问题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体味出曲子作者及其为人风貌呢。

又过了好久,孔子深思远望,说“我体味出了,那人皮肤深黑、身体颀长,眼光明远,如统治四方的王者。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为如此乐曲?”

师襄子听到,赶紧起身拜了两拜,道:“老师授此曲时就是这么说的,此曲就是《文王操》啊!”

天!孔子学琴,如此神奇,通过不断演奏、品味,居然能得出作者相貌、品行,继而推断出作者为谁。这也太神奇了。

关于孔子与音乐,还有个小事:孔子与人同歌,听到谁唱得好,必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与之同歌。

(《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通过以上几个小故事,可以知道,孔子能为万世师表,绝非浪得虚名,单单勤奋苦学这一点就非常人能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