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假制度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中国假日制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了。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故称假日为“沐日”。汉代规定,朝中官员可每5天返家沐浴,所以叫“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即每10天可休息1天。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3天,清明祭祖给假3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节放假10天。

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一年不得超过60天。后晋时,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清政府对有功人员要赐“赏假”。林则徐患病,道光皇帝降旨赏假3个月。此外,麦收农忙季节也要相应给假。

对于官吏的休假,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曾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满假那天,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月,有的甚至被罢官。

清朝初年,随着两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流行,辛亥革命胜利届,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从此以后,假日制就开始在我国实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又规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

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节日放假和周末放假相结合的混合放假制度。放假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生、公务员和上班族,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果一改混合放假制,而采用单一的节日放假制,首先,确保每个月都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然后,每个节日放一个星期或十天的假,那么将有以下四大好处:

①、整合了以往节假日时间,公民将有更多的游玩计划,带动旅游消费。

②、使每个节日都有足够的时间庆祝,发挥每个节日的实际意义。

③、公司的工作不再因为断断续续的短假而影响效率,有充分的时间周转。

④、分散旅游时间,有利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然,节日放假制也有其面临的难题:阴历和阳历的节日难以整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6-29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实行的是一周工作六天,在周日休息一天。1949年12月23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颁布,规定: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2天。全民每年总共休息59天。
1994年3月1日,大小周制度实行。
1995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双休制度。
1999年9月18日,第一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调整为三天,并通过调休将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形成七天的黄金周。
2007年12月14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的第二次修订,取消五一七天黄金周,并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加入法定假日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