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白居易?

如题所述

白居易自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在16岁时即得到当时雄踞文坛的才子顾况的垂青,在文坛上崭露头尔。他的诗篇篇切中时弊,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困苦和愿望,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唐宪宗对他的诗大为赞赏,破格提拔他为诛官一一左拾遗。白居易耿介正直,不畏生死地上表诛言,终于得罪了朝廷大臣,遭到上层统治集团的排挤,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为江表(今江西九江)刺史。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对于抗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在他十一二岁时,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就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带处在战火之中,白居易就辗转来到杭州,对杭州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次外放,白居易感慨万千“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但事实上,白居易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济世之志。

来到杭州后,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时刻以苍生为念,“鳏悍心所念,简牍手自操”,为杭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发现“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于是把兴修水利作为任期内的一件大事。当时,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但钱塘县的县官却不允许用西湖水来灌溉农田,认为放了湖水会影响湖中的鱼和菱。白居易排除重重阻力,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公元824年,白居易奉命调离杭州,百姓们自发地为他送行。白居易深受感动,写下了“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百姓的深厚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8

"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确实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早年性格较为积进强硬,耿介不屈,洋溢着兼善天下的热情,贬江州司马,三年的谪居生活,是他人生的大转折,虽不是从此甘于平淡,郄也改变了四十四岁以后的人生方向,处世态度,如其曰:「然而求名得名,求禄得禄,人皆以为能,仆独以为命,……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者,实如此也.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或免罢之后.得以自由,浩然江湖,从此长往.」的确,明哲保身、知足随缘、安时顺命成为白居易中年以后的指导原则,在政坛上,他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不卷入政治核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权限范围内,直接造福百姓;而在内在的修持上,佛教思想开始敲击他的心窗,菩提种子逐渐发芽,茁壮,信仰的因缘已然具足.此后他便一直以儒释道三家思想,贯穿其一生,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处世者如是人(白乐天),亦足矣.推其所由得,惟不汲汲于进,而志在于退,是以能安于去就爱憎之际,每裕然有余也…雍容无事,顺适其意,」。

第2个回答  2018-01-28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第3个回答  2018-03-07
白居易天资聪慧,少年成名,在朝为官,关心百姓疾苦,也敢于直言不讳。然后就被贬到九江,把他给搞懵了,委屈得不行,从此不再关心百姓疾苦,一心纵情声色,明哲保身,还打压灵气十足的一些后生晚辈,比如杜牧比如张祜。所以人品不行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