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桃花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有几句古文,描写桃花的,是什么

拟行路难 鲍照

中庭五株桃,

一株先作花。

阳春【夭】冶二三月,

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

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我送君出户时,

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

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长称意,

惆怅徙倚至夜半。

【夭】桃晨暮发,春莺旦夕喧。……《怀园引》谢庄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浣溪沙》朱淑真

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月华清》朱淑真

2. 小古文《桃花》的原文

《桃花》唐代吴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这是唐代诗人吴融的力作。可以说,在古代咏桃花的诗歌中,本篇是笔力最重,设色最浓艳,立意最积极的一首。

译文:

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可惜初春的狂风地吹过以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这是唐代诗人吴融的力作。可以说,在古代咏桃花的诗歌中,本篇是笔力最重,设色最浓艳,立意最积极的一首。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描写桃花绽开时繁盛娇艳的景象,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赞美盛开的桃花给春天增添了融融暖意。“灼”字颇见功力,将整个画面沸腾起来。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通过自问自答,热情地讴歌大自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充满了热情和 *** ,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

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扩展资料:

首句写桃花的繁盛娇艳——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如妩媚女子,矫美无比。

“满树”就树花之“满”,写桃花之繁;“烂漫”从桃开之状,写桃花之盛。“红”写桃花之色;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色彩,就显得浓郁而热烈。

但是,如果仅是这样描写,这仍然是一般的句子;有了“如娇”的比喻,首句才显得生动而富有神味——“红'就不仅给人浓郁热烈的感觉,而且带有妩媚动人的娇美。

“万枝丹彩灼春融”——千枝万树的桃花,红艳如火,仿佛杷春天都烧融了。次句仍写桃花的繁盛艳丽,诗意却推进一层,笔力也较首句更重。

首句仅就一树桃花着笔,次句则由一株而扩展到千枝万树,那千枝万树的桃花,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炽烈的火海。

映红了碧草、青山、溪流……春天的万物,仿佛都为它炽烈而娇艳的色彩所融化。“灼”字、“融”字,笔极重而意极新,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以上两句正而写桃花,实中有虚。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怎能让它千年长在,年年开花结果,以此来显示人间自然界的工巧?“何当”一语,将对桃花的正面描写一笔宕开,引出诗人的愿望。

三、四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桃花不仅能装点春色,供人观赏,还能结成果实,给人享用;二是希望桃树长生不死,世世代代开花结果,造福人类。两句从虚处落墨,从桃花本身去想象,立意又在桃花之外,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资料链接:桃花 (吴融的诗《桃花》)

3. 关于桃花的古诗文 成语

人面桃花(亦作桃花人面)--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外,也被用来形容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伤。

桃花薄命--比喻女子命运坎坷、沦落风尘或早死。

桃花源--比喻世外乐土或避世隐居的地方。

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花潭水--比喻友情深厚。

桃僵李代--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同“李代桃僵”。

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

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精神--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桃李门墙--指生徒众多的师门。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桃李之教--指老师的教诲。

桃李之馈--原指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桃蹊柳陌--指春景艳丽的地方。亦作“桃蹊柳曲”。

桃腮粉脸--形容女子粉红色的面颊。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夭李艳--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

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桃之夭夭--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4. 有关赞美桃花的诗句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2.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3.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4.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5.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王维《田园》)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明·王冕《题墨梅图》)呵呵。

5. 文言文阅读题目《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于何劳智慧”(1)这节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

6. 小古文《桃花》的原文

《桃花》唐代吴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这是唐代诗人吴融的力作。可以说,在古代咏桃花的诗歌中,本篇是笔力最重,设色最浓艳,立意最积极的一首。

译文: 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可惜初春的狂风地吹过以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这是唐代诗人吴融的力作。

可以说,在古代咏桃花的诗歌中,本篇是笔力最重,设色最浓艳,立意最积极的一首。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描写桃花绽开时繁盛娇艳的景象,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赞美盛开的桃花给春天增添了融融暖意。“灼”字颇见功力,将整个画面沸腾起来。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通过自问自答,热情地讴歌大自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充满了热情和 *** ,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

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 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扩展资料: 首句写桃花的繁盛娇艳——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如妩媚女子,矫美无比。

“满树”就树花之“满”,写桃花之繁;“烂漫”从桃开之状,写桃花之盛。“红”写桃花之色;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色彩,就显得浓郁而热烈。

但是,如果仅是这样描写,这仍然是一般的句子;有了“如娇”的比喻,首句才显得生动而富有神味——“红'就不仅给人浓郁热烈的感觉,而且带有妩媚动人的娇美。 “万枝丹彩灼春融”——千枝万树的桃花,红艳如火,仿佛杷春天都烧融了。

次句仍写桃花的繁盛艳丽,诗意却推进一层,笔力也较首句更重。 首句仅就一树桃花着笔,次句则由一株而扩展到千枝万树,那千枝万树的桃花,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炽烈的火海。

映红了碧草、青山、溪流……春天的万物,仿佛都为它炽烈而娇艳的色彩所融化。“灼”字、“融”字,笔极重而意极新,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以上两句正而写桃花,实中有虚。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怎能让它千年长在,年年开花结果,以此来显示人间自然界的工巧?“何当”一语,将对桃花的正面描写一笔宕开,引出诗人的愿望。

三、四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桃花不仅能装点春色,供人观赏,还能结成果实,给人享用;二是希望桃树长生不死,世世代代开花结果,造福人类。两句从虚处落墨,从桃花本身去想象,立意又在桃花之外,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资料链接:桃花 (吴融的诗《桃花》)。

7. 赞美桃花的诗句

描写赞美桃花的著名诗句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如:“桃之夭妖,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韩愈《题百叶桃花》);“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小桃花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李弥逊《诉衷情》)……桃花令桃花帘外春意暖, 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桃花庵歌 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后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 *** 车马,他得驱使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 ***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六的意境: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①看来遍是桃花水,不知仙源何处寻. 王维②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弃疾③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白居易④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杜甫⑤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 白居易桃花帘外开依旧, 帘中人比桃花秀.花解怜人弄清柔, 隔帘折枝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 庭前春色自多情.闲苔院落门空掩, 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倚, 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落叶乱纷纷, 花绽新红叶凝碧.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媚.若将人面比桃花, 面自桃红花自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城南庄》七绝恋·桃武陵故里愫情怀,系念桃花入梦来.五彩缤纷今胜昔,晋时仙境可登台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唐.吴融:《桃花》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宋.刘敞:《桃花》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袁枚:《题桃树》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唐 韩愈《题百叶桃花》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唐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唐 杨凭《千叶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明·王冕《题墨梅图》)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唐 周朴《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宋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宋 陆游《泛舟观桃花》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 *** 萝枝,半摇青天月.唐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唐 元稹《桃花》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唐 齐己《桃花》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宋 苏轼《桃花》 咏桃【南北朝】 沈约风来吹叶动,风去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减当春泪,能断思人肠. 桃花行【清】 曹雪芹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咏初桃【南北朝】 萧纲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新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装. 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宋】 欧阳修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耐东风吹.绯桃一树独后发,意若待我留芳菲清香嫩蕊含不吐,日日怪我来何迟.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