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礼,旧时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纳采就是由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男方有婚姻意图,请女家采择。后人也称“说媒”《礼记》把纳雁叫做“挚”,“挚”和“贽”通。“贽”就是手里拿着的礼物、实际上是见面礼。用于纳采的礼品各朝略有不同,但每种礼品都有着一定的意义或象征性的目的。
问名女家接受男方纳采以后,接着就是问名。问名就是由男方主人备具红帖,请使者到女家,请问女子的名氏和生庚。纳采和问名有时也合并举行。通常的仪节就是进行完纳采后,使者接着向女家主人说:“我受命问女名,以便祷卜”。这时女家主人在堂前两楹间把女儿名氏生庚告诉使者,或交给使者一份红纸写的书帖外面加上红纸套。
纳吉仪礼非常简单,男方问得女名和生庚,在祖庙卜告祷祝,如得吉兆,就再请原来使者到女家,告知祷卜结果;女家主人表示吉,就不敢“辞”,双方的婚姻,到此已有初步的协议了。例如,唐律里的“报婚书”,宋代的“过细帖”、“相亲”、“插钗"都属于纳吉。
纳_就是纳聘财,先纳聘财后成婚。又称“纳币”,民间也叫“纳聘”、“过定”、“文定”。纳_娶来的女子称为妻,不纳聘财、不备礼节而娶来的女子便算妾。纳_是婚姻成就的关键,经过这一项仪礼,婚约就完全成立。所以男女双方都把它看成是一件大事。从庶人到天子都不能免去“纳_”这项仪礼。至于纳_的轻重就要看双方的身分地位了。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物告诉女家,求其同意,女家受礼,确定结婚日期。男家择定婚期。一般人的结婚日期,是由男女双方共同确定,然后由男方送一期帖给女方,作为正式通知。实际上婚期是由夫家决定后再通知到女家。而非夫家询问女家婚期。之所以称“请期”,皆古人的谦让之辞。
亲迎此为六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六礼中最重要的仪节,也是古人最重视的仪节。亲迎就是男方往女方家去迎新妇的季节,古代多在春天。关于亲迎的时间,“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到唐代已改在白天迎新妇了。其仪式就是,在婚期之日新郎受父母之命,亲往女家迎娶。亲迎时,新郎穿着黑色礼服,乘黑漆的车子,前面有人执烛作前导,后面有两辆从车(与新娘坐的车相同)跟随一起到女家迎娶。至女家,新娘已梳妆整齐,以帕蒙首(俗称盖头)等在房中。女父出门把女婿及男家宾客迎进家门。新郎望女家庙堂,拜奠雁.后乘新妇车,在门外等侯,新妇出来,新郎请新妇上车,女家送行的人一起跟从。随后,男方同女方入宅参拜,称“拜堂”。婚宴结束后,新郎新娘换下礼服、撤去新房蜡烛,婚礼遂告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