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的诊断和治疗?

如题所述

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发的。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主要有5种情况。

(1) 先天发育不良:由于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脱。有遗传性,有报告父母与子女同患腰椎椎体滑脱的病例。

(2)关节突的峡部异常引发滑脱:峡部异常可有峡部疲劳骨折,峡部急性骨折;及峡部的延长。

(3)退行性变:由于长时间腰椎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小关节发生磨损。退行性改变,使之呈现特殊形态,关节突变得水平而逐渐发生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多见于腰4,其次为腰5。

(4)创伤性:创伤引起椎弓、小关节峡部等骨折,由于椎体前后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发生滑脱。

(5)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局部病变累及椎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稳定性丧失发生椎体滑脱。

总之,除先天性滑脱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外伤和劳损引起。先天性滑脱占33,峡部裂引发滑脱占15,最多见的是退行性滑脱。

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

大多数腰椎滑脱没有症状。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滑脱类型、腰椎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通行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酸胀感可向大腿后方或整个大腿放散。腰椎稳定性较差时疼痛有如下特点:休息时意识到疼痛和下肢僵硬感,活动后可稍缓解,长时间站立,蹲起活动后疼痛加重,再休息后又缓解。伴椎管狭窄时可有下肢疼痛、各种运动感觉障碍,肌肉僵硬,皮肤刺痛、麻木等。有时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椎间盘突出时,神经牵引征阳性。峡部崩裂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下可有腰背痛和下肢痛,腰部过伸时可加重或诱发疼痛。合并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根性痛。

体征可表现为腰椎前凸增大,病椎处棘突压痛等。

腰椎滑脱的X线表现

X线平片对腰椎骨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采用侧位,左右斜位及动力性X线片是必要的。侧位片可了解是否有滑脱的程度,斜位片清晰显示峡部病变,动力性拍片即腰部过伸屈位拍片可判断出腰椎不稳定的程度。

断层拍片、CT对峡部病变的诊断率较高,CT可明确有无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椎管造影,核磁等检查可根据需要选用。

腰椎滑脱的诊断

(1)长期反复下腰痛,站立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减轻,部分病人出现坐骨神经痛,少数严重者有下肢肌力减弱,肌萎缩,痛觉减退,二便失禁等。

(2)腰部后伸活动受限,腰椎前增大,患椎棘突压痛。

(3)根据上述症状体征,怀疑为本病时,拍腰椎侧、斜位X光片,可明确诊断,有的需做CT,核磁检查,来明确是否合并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症等并发症。

腰椎滑脱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腰部理疗、腰部支具、围腰保护、加强腰背肌锻炼,局部封闭,服用相关药物。

(2)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严重滑脱、X线片证实滑脱进展及伴发持续性神经根压迫症及椎管狭窄者可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大致分二类:其一是经后方人路用特定的器械将滑脱椎体复位、固定,同时行脊髓、神经根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其二是经前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滑脱的预防

加强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腰背肌肉的强劲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拮抗腰椎向前滑脱的趋势。腰背肌肉的锻炼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其一是俯卧位,两上肢呈外展状、抬头、抬胸、上肢离开床面,同时双下肢亦伸直向后抬起呈飞燕状。其二是仰卧位,两膝屈曲,双足踩于床面,吸气时挺胸挺腰,使臀部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