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山东境内孟母“一迁地”在邹城以北的山脚下,“二迁地”在邹城城东的庙户营村,“三迁地”在邹城城南的河边。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故事典故是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学着骗人。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学宫之旁。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孟子的请求。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听说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拿起刀子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后来孟母又断机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此他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5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故事典故是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学着骗人。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学宫之旁。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孟子的请求。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听说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拿起刀子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后来孟母又断机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此他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0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故事典故是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学着骗人。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学宫之旁。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孟子的请求。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听说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拿起刀子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后来孟母又断机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此他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9
孟母三迁故事发生的地方,分别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以及学宫之旁。
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不过“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应该作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类似的用法还有“三思而后行”等。
孟母三迁
汉 · 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