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电影《大决战》,剧情唯辽沈,场面看淮海,文戏选平津,还有什么?

如题所述

电视剧版《大决战》已经向我们走来,围绕着电视剧《大决战》的选角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电视剧版《大决战》完全没必要拍,因为电影版《大决战》已经足够经典,拍摄电视剧没有太大意义。

当然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电影《大决战》在拍摄时是有所缺憾的,拍摄剧版也有发挥空间。此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网友压根没看过电影版。

近期笔者又重温了电脑硬盘里的《大决战》三部曲,对于该片也有了一些新看法,分享出来供想重温或者观赏经典的网友们参考。

对于《大决战》三部曲的整体印象,简单说就是:看剧情,唯辽沈,观场面,看淮海,品文戏,选平津。

一、《辽沈战役》看点:剧情,林彪

三大战役里,辽沈战役是开头,同时也是最具战略思想博弈的一个,其过程非常精彩。

在战役开始之前,国军在谋划全军撤入关内,如果成功的话,不仅华北野战军面临危局,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也不轻松。

如果退而求其次,国军学袁崇焕将全部主力集中到辽西走廊锦州到山海关一线,面对几十万精锐硬疙瘩,东北野战军也不好啃,贸然学皇太极绕路进关的话又容易腹背受敌。

对于国军来说最差的情况就是东野先打锦州,可等到东野开始攻打义县和锦州时,卫立煌和傅作义两大重兵集团如果东西对进全力增援,这还真有一战翻盘的可能。

就因为战略局势处于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双方都面临着梭哈的巨大压力,所以辽沈战役前双方的谋略都非常痛苦且纠结,这一点《辽沈战役》拍得非常好。

所以,论战略谋划,辽沈战役最精彩,淮海战役则偏战术级别一些,平津战役则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东野迅速入关,解决问题就只剩下时间了。

《辽沈战役》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双方战略策划上,这是非常明智的,也是该部最吸引人的地方。此外,东野辽西围歼战也非常有戏剧性,胡家窝棚一战也被突出了,在这部电影之前,确实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场意义重大的小战斗。

《辽沈战役》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对林彪形象的塑造,毕竟这是第一部以林彪为主要人物并且是正面形象的影视作品,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电影拍得也非常好。

片中林彪的整体形象颇有儒将和大将之风,几个关键点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下定打锦州决心之后一连串的命令,面对塔山阻击战的坚决,还有对锦州和辽西围歼战的运筹帷幄,可以说整部《辽沈战役》对历史上的林彪没有回避,在塑造人物又有点睛之笔,是一次塑造历史人物成功的典范。

二、《淮海战役》看点:场面,杜聿明和黄百韬

《辽沈战役》在战争场面上是略有不足的,比如辽西围歼战就拍得过分简单,在场面上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无疑是《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有几个点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是黄百韬兵团争过运河的乱,另一个是邱清泉兵团吃饭时的多,还有一个是黄维兵团进军时的猛。

尤其是黄维兵团进军的长镜头,已经被广大网友誉为我国电影史上之最,这段动用一个师兵力拍摄的镜头在我国影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淮海战役》最主要的是三场大战,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该片在场面上基本都照顾到了,唯一的遗憾是徐东潘塘之战双方混战的戏剧性场面没有拍出来。

在《淮海战役》中值得关注的两个人物塑造分别是杜聿明和黄百韬。

杜聿明在片中的主要形象是“智”,不论是影片开头的集中力量先打中原野战军,还是率军从徐州撤退的路线选择,他的指挥都没有毛病,但无奈没有力挽狂澜的条件。

尤其是在撤退路上,杜聿明收到那个让他万劫不复手令时的表情,无力和无奈之感溢于言表,甚至会让观众产生同情。

黄百韬在片中主要体现的是“勇”,他的兵团并不在五大主力之列,几乎都是非嫡系杂牌军。但黄百韬兵团给华东野战军造成的损失和困难却比五大主力更大,其勇猛可见一斑,但这么勇猛且愚忠的人最后也只能落个悲剧下场。

可以说,《淮海战役》在刻画对方将领的形象上独树一帜,用杜聿明和黄百韬的遭遇去说明国民党内部的混乱,显然这更有说服力一些。

三、《平津战役》看点:文戏,傅作义

论战斗场面本身平津战役也没有几个,除了两头的新保安之战和天津攻坚战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因此该部剧情的主要落脚点是北平和平解放谈判的文戏部分以及之后的政治协商会议部分。

对于军迷来说,文戏枯燥,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文戏却是很精彩的。因为文戏中出场人物较多,人物台词也多,形象也都比较鲜明,因此看起来很有历史画面感感。比如兵团司令李文的发言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怎么对得起校长啊”。

该部在战争场面上也有一个经典长镜头,那就是攻占天津金汤桥的航拍,配上《大决战》特有的背景音乐,这段画面至今看来仍让人为之激动。这段镜头据说是在天津实地拍摄,确实难得。

在人物塑造上,《平津战役》将重心放在了傅作义上,演员李定保有两个影视形象比较深入人心,一个是《雍正王朝》里的邬先生,另一个就是《平津战役》里的傅作义。该片将傅作义在整个和平谈判中的挣扎、无奈和忍辱负重刻画得很到位,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刻意黑化。

总结起来就是,看《大决战》一定不能只抱着看战争场面的想法,其实严格说来,《大决战》应该首先归属于历史题材而不是军事题材,该片是融合了历史、军事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史诗巨作,称之为“国片”当之无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8
在剧中从几个维度展现战场上大决战背后的多方面联动,从辽沈到淮海到平津全面会战,前线战场离不开后援部队的支援,离不开舆论的引导。
第2个回答  2021-03-29
重温电影《大决战》,剧情唯辽沈,场面看淮海,文戏选平津,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影里面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真实,剧情也是比较的偏向于历史的事实真相。
第3个回答  2021-06-02
大决战中淮海战役动用那么多民工,而辽沈战役看不到几个民工呢?咋回事?
第4个回答  2021-03-28
1、剧情:林彪,作为主要人物,其历史意义巨大2、场面:杜聿明的“智”和黄百韬的“勇”,3、文戏:傅作义,看起来很有历史画面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