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东坡北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古文翻译《苏东坡北归》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 ②揖 ③题 2.翻译: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答案 苏东坡北归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

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

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

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2. 苏东坡北归译文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3. 【.苏东坡北归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没几个几个活着回来的。 1、注意“题”是动词“写”的意思2、疑难句子③“害公者百端”是状语后置,应为“百端害公”3、这是一个反问句[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参考译文】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

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

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

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4. 怎样看待苏轼的人生观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还感叹于木师相教前人的一些评价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使得我们这些弟子们有了新的内容.我在这里写的无非也只是简单的转述一下苏轼的生平来表达我队木师观点的赞叹,以及粗浅的谈谈苏轼人生观的.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密州之迁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是如何对待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在当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略窥一斑.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自22岁进士以来,苏轼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宁年间新法实施,苏轼虽然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反对,自请外任,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后因作诗被指为“谤讪”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狱.又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年间,保守派执政,又因反对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绍圣初年,新党上台,被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后遇赦北归,病死在常州.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虽然是其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这样的经历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重重矛盾.例如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此词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长期以来对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恶浊又留恋人世的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站了上风,不可能放弃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于是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为主,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这也正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在苏轼内心猛烈的交锋. 第三,浸染释、道的思想又令苏轼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 .并非苏轼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他是在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载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这跟他读书的过程有莫大关系.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在几次大起大落的仕宦经历中,苏轼却最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 第四,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也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

5. 苏东坡北归中“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附:[全文翻译]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希望对你有帮助

6. 苏东坡北归中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思想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

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

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

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

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 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前诗表现出诗人因贬官流放,惶恐不安,郁闷苍凉人心情;后诗表现出诗人奉诏内迁,侥幸生还的悲凉与无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