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题所述

《定风波》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的。苏轼年少得志二十岁中进士,被当时的文坛大师欧阳修看中,名声大噪,此后仕途一帆风顺,在京城做官,在地方上任的不少是市长此类的职务。四十二岁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他一生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此后,他再两度被贬,一次比一次偏远。

在乌台诗案中,他的诗作被人诬陷讽刺皇帝,被打入狱,数次被严厉的拷问和重重的杖打,受了他此前从来没有受过的苦。在狱中,他以为自己活不了了,写了两首绝命诗给自己的亲人。后来宋神宗最终惜他是人才没有杀他,把他贬到黄州。

黄州,是一个穷苦的小镇,被贬到到此的苏轼,职位低微,没有权力,受到监视,生活诘据,连一家老少的生计都要靠自己开垦荒地,才能维持下去。遭遇到如此巨大变故的他,也一度心情郁闷,但后来,他却并没有被生活打倒,很快接受了现实,自己下地干自己从来没干过的农活,还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夫。

苏轼在田里耕作,文坛巨匠的他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编成歌,然后教给一起耕作的农夫来唱,他自己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大家一起唱,一时间,山野之中到处是欢声笑语。于是有了悠闲的“东坡居士”。

在他生活的年代,猪肉因为有寄生虫和味道不好,是下层穷苦百姓吃的肉,在黄州,他没有钱买羊肉吃,就把猪肉想方设法地做出好吃的味道来,于是有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他甚至写下《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在黄州的苏轼,不但没有沉沦,消极,反而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豁达的精神生活下去,把苦难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在他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三月份的一天,他和友人同游,突遇大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在雨中很狼狈,而只有他不这么觉得,阔步在雨中行走,后来雨过天晴,他写下了《定风波》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如放开喉咙吟诗做唱从容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轻便便地,胜过骑马。风雨,这些都是人生中的小事情,有什么可怕的?披着一件蓑衣任凭风雨,在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看看我们来时的风雨交加的情景,不觉一笑,回去,不要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巨大打击和苦难后,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及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后来62岁的苏轼又被流放到海南岛,海南是当时的蛮荒之地,条件更苦更难。苏轼看到海南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于是身体力行,办教育、开学堂。

而当时,很多书都只能靠他自己手抄,当地又闷又热,他经常汗流浃背地抄书,一抄就是大半天,汗水浸透衣裳,他也依然乐此不疲。

这就是苏轼对待人生困境的态度——积极,乐观,豁达,面对困难,积极解决。

把这首《定风波》送给一位朋友,这是四十二岁的苏轼在遭遇人生的突然风雨后,对人生的感悟。

更想把这首词中的两句送给这位朋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愿,苏轼的那种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乐观,积极面对的人生态度——不沉沦,不怨天尤人,不放纵,能伴随我们人生同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