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一日三餐,这个三餐是如何来的?

如题。

古人常说一日三餐,三餐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由当时的“两餐”演化而来,后来逐渐由富贵人家传播到一般人家,到宋代,我国才正式确立了一日三餐的习惯。

民以食为天,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一日三餐,包括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现在看来,非常的普遍,人们更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说法。

其实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只是近一千年以来确立的饮食习惯,在以前更早的时期,人们并不是这样的。

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定点吃饭的习惯,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造成的,人们以打猎为生,粮食不够吃,更谈不上定点吃饭了。那时候遵循的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到了商朝,人们逐渐确立了定时吃饭的习惯,不过那时候是两餐制。分为大食和小食,其中大食指的是朝食。

后来到了先秦时期,一日三餐的习惯开始崭露头角,最早见于庄子的著作《庄子·内篇》“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大体是游玩时饿了,在中间加一顿,形成了三餐的萌芽。

后来,富贵人家逐步开始能够一日三餐,贫苦百姓人家无法实现这种待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宋朝,随着我国农业、商业荆棘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上逐渐富足,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才最终确立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8
一日三餐的习惯好像是在宋朝被正是确立的吧,至于说如何来的,应该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所定的吧。
第2个回答  2019-07-19
其实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吃两顿的,过午不食,食物没那么多加上晚上不干活,早早就睡了不吃饭,直到宋代才有一日三餐。
第3个回答  2019-07-20
从根本上说,“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饮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专利,平民百姓都是早晚两餐。再到后来的隋唐时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渐形成,一天吃三顿饭成为寻常人家的基本用餐习惯。
第4个回答  2019-07-20
古人一天吃的起三餐的也就是富贵人家,不过后来农户人家因为一天要劳动,消耗的比较多,所以才被迫要吃饱,所以就演变成了三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