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习俗的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2
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元好问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苏轼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中秋月》晏殊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中秋月》齐已
10、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1、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陈羽
12、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月夜思乡》佚名
13、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关中秋夕》薛能
14、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5、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曹松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17、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中秋待月》陆龟蒙
18、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陆龟蒙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20、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八月十五夜》徐凝
21、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尾犯·中秋》曹勋
22、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中秋月·凉霄烟霭外》方干
23、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八月望夕雨》徐凝
24、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25、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第2个回答  2020-10-12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着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第3个回答  2020-10-12
01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写嫦娥在幽幽的广寒宫独自一人度过。她应该后悔当初偷吃了灵药而飞升吧?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

02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03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赏析: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04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05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06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赏析: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07

《送魏八》高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赏析: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08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通过去年和今年的八月十五夜的时间、意境和心情的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
第4个回答  2020-10-12
中秋节bai来历:

1、中秋du节来历一: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zhi变而来。古代历dao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2、中秋节来历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3、中秋节来历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中秋节习俗: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

1、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过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中秋节诗句:

1、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译文: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

3、宋代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秋节来历、习俗及诗词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