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联诗问题

比如芦雪庵的即景联诗,还有凹晶馆黛玉湘云的联诗。请问这些联诗在压韵、平仄上都有什么要求?自己想搞个联诗游戏,最好也能像红楼里的那样,想联得专业些。请赐教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0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①
· ··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③
··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④
· ·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三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
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
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⑤;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⑥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
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⑦。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
办法,详见下文。
━━━━━━━━━━━
①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
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②那,平声。 ③教,平声。
④漫,平声。 ⑤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换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⑥燕,平声。 ⑦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
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
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
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
拗句,不是孤平。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
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上文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
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一律 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听 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 ·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 ·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

郿 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 ·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 ·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 ·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二古 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
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
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
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 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 ·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 △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 ·· · ···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 ·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
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
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
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
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
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
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③泊,
入声。烟,平声。 ④比,上声。西,平声。 ⑤恐,上声。天,平声。
⑥不,客,入声。何,平声。 ⑦看,平声。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
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
例: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
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
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
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
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
《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
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
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
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
是平声。例如: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
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
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