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2022年第二本书

如题所述

刘润的《底层逻辑》是我2022年正式读完的第二本书,润总是得到《五分钟商学院》的主理人,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他和罗振宇一样,是个读了许多的书、每年坚持在做年度演讲、一直对各种变化保持着关注且有自己洞见的智慧之人。他区别于罗胖的是,因为他的专业和工作背景,他在对于商业大势、商业模式和逻辑有更为深刻的见地。

贝索斯说过一句话,很多人关心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而我只关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变的。

《底层逻辑》这本书就是教人看透本质,想清楚什么东西是变化的,以底层逻辑去评价具体场景,用方法论去生成具体方案,这才是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底层逻辑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刘润在书里说的: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和朋友向日葵小姐年前小聊时提到了这本目前本年最爱书籍,昨天她转给我瑞华技术部大神陈亦蔚版主对于《底层逻辑》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陈版认为这本书结构过于松散,的确这本书是润总公众号里面写得最好最有价值的一些文章的合辑。但我觉得这本书形散但神不散,他把他在《5分钟商学院》中讲述的底层逻辑的内容做了总结,从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和社会协作5个方面不同角度讲述了他所思考的世界底牌,本质和底层逻辑是什么。

润总说:“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希望读者在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后,依然能心态平静、不焦虑,能够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始终如鱼得水。

这是一本价值观输出的书,刘润的价值观我都很认同,甚至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像是久逢知己一般:我就是这样想的,原来有人想得和我一样还总结得比我到位!

借鉴陈版的读后感,对于润总的这本书我不能做到一篇读后感囊括全书精华,只能取一些对我极有启发的观点,剖析一二。

一、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

人脉不是能帮助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助的人。

一直觉得自己本质是一个内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会不知道要说什么、怕说错话做错事,精神容易紧张,自己独处时能获得更多的能量。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边听着别人说情商人脉比技术能力更重要,一边焦虑的不知道要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人脉,或者说是宁愿花时间在技能的提高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效率低下的所谓多认识人上。

隐隐地觉得哪怕见过再多牛逼的人,有他的联系方式,但如果你和他不是一类人,没啥共同兴趣爱好,认知不在同一频道上,人家未必会帮你,有时候也不知道要怎么帮到你。

我的微信朋友里面,最牛逼的人有两个,一个叫李彬,一个叫郑学定。

我买李彬的注会网课,问过他问题,在微信语音听过他的答疑,在迷茫的时候收过他的鼓励,我看着他的BT教育从0成长为现在最好的在线注会教育平台。我认识他,但他的牛逼是他的,在我能和他交换价值之前,他的牛逼与我无关。他是我的老师,不是我的人脉。

郑学定是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来我的母校做过演讲,讲述他在审计职业道路上的故事,读研时听到的大咖演讲给我种下了希望有一天能参与行业规则制定的小小梦想。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微信上求助于他,希望能谋求一个审计助理的岗位,他顺口应承,转头没了后文。当时的我,对于团队不缺人手的他来说,没有可以交换的价值,就算他帮我谋得一个岗位,他还是那个牛逼的合伙人,与我无关。他是我的校友,不是我的人脉。

我的第一份工作,老板的女合伙人彭总和我说过一句话,你要认识一批能和你一起成长的优秀年轻人。

当时虽不知道这句话对在哪里,但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便一直记到了现在。6年过去了,我参加集团培训认识的同学们,我的前同事、同学里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的人,许多都非常地优秀,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和他们时不时小聚,交流情感、工作、学习,互相交换情绪价值、陪伴价值,一起成长,这些人才是我最宝贵、质量最高的人脉。

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一个优秀且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吸引其他优秀且有价值的人的认可和帮助。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二、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

这句话和爸爸从小教我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个道理。

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保持敬畏心和谦卑的姿态。

正如禅宗里一直提到的,不要有分别心。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三、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一句话加上“为什么”这样一个句式,会天然地让听者走向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先反思这个为什么后面的预设是事实还是观点?

为什么新同事是个职场巨婴?

当问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很容易陷入抱怨都是别人和环境的错。

而如果跳出为什么来看“新同事是职场巨婴”这个判断是否是事实?是不是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力有问题,没有给出恰当的指导和正确的引导?

永远把关注点先放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想要试图改变自己根本无法改变的。

有效防止注射式洗脑的方式是跳出“为什么”来看问题,先判断前提是否为事实,再判断原因。

四、时代、战略、治理、管理

时代大于战略,战略大于治理,治理大于管理。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大于努力,运气又比选择更重要。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看清时代发展的方向,顺势而为,找准方向是第一步。

战略是在时代的趋势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好自己未来五到十年努力的目标,这是第二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找到并利用自己的战略势能,比战术上的勤奋重要很多。

论语里面有句话,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讲了这四个层次:知(智),是做事的能力;仁,是做人的素养;庄,着重于如何做领导;礼,强调了文化。以上四个层次,诠释了管理者不断进阶的过程:首先,管理者要能够建立信任;其次,仅仅建立信任还不够,还要建立团队;再次,建立了团队以后,还需要建立体系,靠体系让团队有序地进行;最后要建立文化,这意味着企业依赖文化,依赖大家对一件事情的认同度来做事。

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管理者,是因为他比整个团队的其他人多了一些智慧。而我自己要想提高自己的领导力,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智慧,除了基本的管理能力,对于时代、战略和治理也要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多想的同时要多读书,避免进入杨绛先生说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的误区。

五、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这个世界三大法则源自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这一部分。对不同的人要在不同的法则里去和他交流,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如果你遇见一个野蛮人,他毫不讲理,用自然法则沟通。如果在一个组织里,用族群法则,遵守规矩,利用规矩。如果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用普遍法则,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挑战别人的立场和信仰。

有一次去禅修时,师父在答疑时说道:入世则用入世法,出世则用出世法。我理解的是,入世想用出世法的话,容易碰钉子吃瘪,入乡随俗是最为顺遂方便之法。和润总说的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法则是一个道理。

六、结语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想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做成同样一件事,但效果却完全不同。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电影《教父》里有句台词:”花半分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刘润是个能看透本质的人,也试图通过他的课程、公众号文章和书籍来教会更多的人去习得看透本质的能力。

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样的学生上同样老师的一堂课,能学到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吸收好效率高,有的天分差效率低。笨鸟就要多飞,用重复刻意练习去习得能力和智慧。

《底层逻辑》对我而言将会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