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清明的现代诗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常立英《海棠春·清明祭祖》:“愁云若絮潇潇雨,曾几度、凄凝泪雾。纵有万千言,难述语。夜台寂寂魂飞处,不忍看、冥幡乱舞。往事逝如烟,心痛谁与诉?”

2、高先仿《浣溪沙·清明节》:“细雨幽幽助怆凉,声声如泣荡陵冈。坟前跪拜唤爹娘,往事如烟垂泪眼。流光似水涌悲肠,迎春岁岁应时黄。”



 3、王又龙《忆秦娥·清明思母》:“清明雨,纷纷扰扰浇愁绪。浇愁绪,风中萱草,梦中慈母。耳边犹闻叮咛语,春风吹向云深处。云深处,依稀可见,含辛茹苦。”

4、简易《清明节》:土之下,土之下,那是阴界。里面住着不同的姓氏,猜想定是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没有回来,闭上眼睛,进去,绕过一场葬礼,让一些泪和纸灰飘起来。土之上的人,不能停止怀念。

5、空空法师《清平乐·清明》:年年二月,处处青青叶。犹忆介休寒食节,写下几多书帖。探春正是当时,山前烛火烟飞。此际涂碑表孝,岂如生奉严慈。



清明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1

 1、祭奠清明节

 古老的祖先定下了这个特殊的节日,

 祭奠所有的故人,使他(她)们在天堂那边不要孤独,

不管是自己亲人祖先还是革命的烈士,

他们曾经走过的土地,

血脉仍在延续,你们的事迹,

你们的历史,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此时荒原的坟墓上插满了鲜花,烧尽了纸币,

愿你们在那头不要在贫穷,不要孤寂,

泪水洒满了记忆,光荣飘满了思绪,

我赞扬革命的烈士,你们留下了坚强的意志,

中国的军魂,影响深远,永不停止,

我思念已故的亲人,泪水淋湿了双眸,

你们的劳累,我们的幸福,永远联系在一起。

2、清明节

土之下,土之下,

那是阴界,里面住着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极乐世界,去的人,

都没有回来闭上眼睛,进去,

绕过一场葬礼,让一些泪和纸灰,

飘起来,土之上的人,

不能停止怀念,不相信人真的已经死去,

想,他们是去了异地生活,

在地下保佑我们,念叨我们,清明,清明节,

其实不清明,雨纷扰,雾隐隐一米外,

见鬼骑墙,路上,风佛动白幡与蝶灰,

白头荻花,招摇,

水涨水落,泼墨春天,

清明,不清不明巫咒,从发霉的蒲坐,

不断渗出,漫过三月,

语无伦次地诅咒着明媚的诗地,让桃花神经错乱,

搅动四月的静搅动,阴阴的黑,

不清明,清明雨,

细细的丝,密密麻麻的斜织着,

忧伤,不安的灵魂飘动,

看不见黑色的睡眠,被雨分割成,

泪眼,澹泊的清明,心情沉潜,

宁静,在词根里视而不见,

做一座山,风来岿然,狗吠无惊,

让泪水,在隐忍中闪烁,

让巫咒,溺于无声俗尘,

雨过,天就会清。

清明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