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的一生是怎样的?他都担任过什么职位?

如题所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他的父亲王益做过都官员外郎,有在多地任职的经历。

王安石小时候就跟随父亲去过很多地方,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这一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人文风情和民风生活。

王安石少年时期就爱读书学习,他对文章诗词歌赋兴趣浓厚,方面也显示出了写作更是精彩,显示出了文学的很高的文学才华。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淮南出任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本来可以凭借优秀的考核成绩得到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因为主管考核的官员认为王安石更适合到京城工作。但王安石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到京城工作的机会,所以他被调为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知县。

王安石在鄞县工作了四年,在这四年中,他兴修水利、振兴教育、重视农桑、发展生产,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鄞县任职之后,王安石又辗转到舒州、常州任职,他在基层干过十几年,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仕途经验。

同时在工作中他也进一步思考:尤其对宋朝开国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进行深刻分析。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在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被召回京述职,给宋仁宗上了一份《言事书》。

这篇文章有九千多字,所以人们也将这份政论文称之为“万言书”,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他阐述了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他对于的一些深刻见解,还有王安石构想的关于如何改变现状的一些酝酿了很久的想法

宋仁宗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但这篇《言事书》在朝廷大臣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为十年之后的变法做一定程度的舆论准备。

在宋仁宗与宋英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一直致力于基层的任职与经验积累。宋英宗在位的四年里,王安石在舒州任职,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王安石拒绝了这些升迁的机会,王安石的建议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认为即使在京城任职也不会有所作为,在基层任职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

宋英宗治平四年王安石的母亲病逝,他便回家服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来说一下宋神宗,宋神宗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宋神宗在儿时就听说过王安石的名字,他也想通过一番作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特定的时空下,王安石的想法与宋神宗的想法不谋而合,神宗即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马上又诏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两人促膝长谈,商讨国家大事。

熙宁元年四月,宋神宗有一次征求王安石的建议,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这一建议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同。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文中详细阐释了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文章针砭时弊,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设立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理司”,专门用来颁布新法。制置三司条理司的设立宣示着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

随后,一系列旨在“理财”和“整军”的变法事宜从制置三司条理司发出。“理财”方面的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整军”也就是强兵,这方面的法规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

王安石任命了许多支持他的人参与到变法的行动中去。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变法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很大,尤其是遇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抵触。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与反对变法的人展开激烈的辩论。

不管是面对面的激烈辩论,还是书信方式的辩论,王安石都将变法的思想、宗旨和目的表达得非常清楚。

王安石在与反对变法的人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作为武器,有力地回击了反对的声音。

变法伊始,神宗是王安石最大的支持者。以言论侮辱王安石或者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也被神宗罢免或贬谪,这是对变法顺利推行的大力支持。

宋神宗熙宁三年,变法全面展开。这一年二月,河北安抚使韩琦请罢青苗法。三月,大臣孙觉、吕公著、张戬、程颐、李常等强烈反对新法。王安石与反对变法的人交锋也越来越激烈。

司马光是强烈反对变法的人,也是反对变法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变法问题上的辩论也日趋白热化。

司马光认为没有必要实行新法,遵循旧法、开源节流就行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与司马光截然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是“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事,用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为此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信中列举了变法的弊端,强烈要求王安石遵循旧制,废弃新法。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以回信的方式向司马光详细阐述了变法的宗旨和决心,这封书信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在信中,王安石言辞犀利、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司马光对变法的污蔑和人身攻击,尤其对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措辞强硬地批评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人因循守旧,同时也表明变法的决心。

王安石和司马光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司马光收到回信后,立即给宋神宗上书《弹奏王安石表》,一来弹劾王安石,二来反对变法

在《弹奏王安石表》中司马光说到:“晨之与安石,犹冰炭不可共器,若寒暑不可同时。”由此可见这次变法的反对声音是有多么强烈,阻力是多么大。

王安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以表明变法的目的,这篇文章就是《答曾公立书》,也是一封书信。

在信中王安石详细阐明了青苗法对政府财政来源的重要性、必要性,也是对青苗法的有力宣传。

青苗法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农民在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向富人借钱借粮,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秋季庄稼丰收之后,就还回去。

青苗法是要把农民向富人借钱借粮改为农民向官府借钱借粮,而且收取的利息低很多,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利息可以推到下一年。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关于“理财”,也就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王安石是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的。宋仁宗嘉祐五年,他在文章《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中就提出了“理财”和“用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宋神宗熙宁四年,是变法极其重要的一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废除了以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代之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适用”,“务为有补于世”,也就是文章要为社会服务,要有实用性。

王安石的这些思想其实在宋仁宗嘉祐四年就已经形成,文章《兴贤》说的就是选取人才的重要性,而在文章《取才》中这种观点就更加明显。

文中提出文章要“适用”和科举制度改革的主张,而且认为录取人才不应有年龄的限制。王安石的一些列变法始终是围绕着“富国”、“强兵”、“取才”的最终目的而展开的,在熙宁五年、熙宁六年,虽然反对变法的声浪依旧很高,阻力依旧很大,但是变法持续进行着。

熙宁七年,变法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这一年春天天气大旱,农民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这时监安上门郑侠绘制了一幅《流民图》上呈给宋神宗。

图中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郑侠借机论述新法的诸多错误和过失。宋神宗也对变法产生了动摇,反对变法的人也力谏罢免王安石。

四月,两宫太后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这使得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神宗皇帝也产生了怀疑,不得已之下,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王安石回到了江宁府,但是变法并没有停止,王安石的继任者韩绛和吕惠卿继续执行变法。

吕惠卿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可他却是一个忘恩无义之人。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独揽朝政,为防止王安石再度回朝,借机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企图彻底倾覆王安石。

韩绛得知吕惠卿的险恶用心之后,将此事秘密汇报给宋神宗,宋神宗则立即召回王安石,继续让王安石主持朝政。

宋神宗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度拜相,继续推行变法,但是这一次的变法更是举步维艰。

一是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少,连宋神宗也产生了摇摆不定的态度;二是变法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一些新的法规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和贯彻,反而出现了负面的效果;三是守旧派强烈的阻挠和反对。

熙宁九年变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加之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便辞去了宰相职务,退居金陵,不再过问朝政。

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宋哲宗全面废除,也宣告着持续了十五年的变法落下帷幕。在此后的十年里,王安石一心著书立说、潜心学问。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终年六十六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3
王安中的一生可以说非常的顺利,其中经历了别人的陷害,但是没有遭受任何的磨难,自己的事业也没有任何的影响。王安中担任过的职位有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北京留守司公事。
第2个回答  2021-10-23
他的一生是非常顺利的,也是充满了意义的,他的一生过得是非常不错的。担任过司理的职位,担任过县令,还担任过比较高的位置,每个职位掌握的权利是不一样的。
第3个回答  2021-10-23
是非常顺利的,担任过很高的职位,也拥有着很高的权利,一生过得比较幸福。担任过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秘书省著作郎,手中的权力非常大。
第4个回答  2021-10-23
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他的一生是不平坦的。知县,判官,知府,副宰相,这些位置都很高,证明了这个人很有才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