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思!

如题所述

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虽然不能到达和那人一样的品行和才学,但也会心之向往,时刻规范着自己。

出处:汉代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处:西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师公说:“《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山高是让人仰望的,路宽是让人行走的。”虽然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但我的内心渴望回到孔子的时代。当我读他的书时,我想把他看成一个人。

到鲁迪,到仲尼祠堂观看,车服,礼乐,儒生们准时在孔夫子的古宅里锻炼礼仪,我流连忘返,使我无法离开那里。世界上从国王到智者,是许多许多的,生前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个庶民,传了十几代人,学者都尊敬他。自从天王以来,中原学过六经的人就应该以孔子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以说是至圣!

扩展资料:

《孔子家颂》是西汉作家司马迁写的一首赞美诗。本文的赞美“历史记录·孔子家族”,一般的开始评论揭示他们的无限崇拜孔子,然后从三个方面的信,文物,文物,文化遗产,极其陈述了他们渴望孔子,年底一般评论写自己的崇拜孔子,到处都充斥着作者的无限崇拜孔子。

全文描写是深情的,叙述是深情的,讨论是深情的,读它,感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而写作风格朴实,深远。赞美之词以概括的回顾开始,揭示了他们对孔子的无限崇拜;然后,他又从遗书、遗骨和遗骨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孔子的向往。在这一章的最后,我概括地写下了我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前者的总评,主要是根据孔子与作者本人的比较,主要是从作者自己的感情来写的,所以显得亲切;后者的总评,主要是基于孔子与后世天子、诸侯和儒生的比较,主要是从孔子的历史影响出发,所以是恰当的。这两者相互映衬,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另外,赞美的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述,第三层主要是论证。但是描写是深情的,叙述是深情的,讨论也是深情的。读它,体会字里行间,深情无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大意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