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于此之前,周府的主人周伯宜虽说正在家中坐着静养,但突然之间口吐鲜血,不由得被人送往床上。

因周伯宜正坐在家中窗边,故其将所有的血都吐在了北窗外的小天井中,所以人们并不知他吐了多少。

可即便如此,突如其来的灾祸,还是打断了人们布置周府的计划。

众人看着突然发病的周伯宜,一时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主意。

众人呆呆地站在原地,没有一个人想起去看望周伯宜的病情。

直至过了一会,有人瞬间反应过来周公生病了,当即大呼小叫起来。

这时人们才想起自己的职责,连忙手忙脚乱地寻找止血办法。

突然之间,有人想起家中老人所言,说陈墨可以止血,旋即府中上下便紧急研起墨来。

待墨成型后,人们又将它倒入了茶杯中,递给了周伯宜并让他喝下。

可虽说如此,这件事却是毫无成效。

也许在众人心中,他们想用这件事来止血,是因中医传统的"医者,意也"学说,妄图用黑色来掩盖血液的红色而已。

可最终,除了周伯宜吐出的"血液"变成了黑色之外,此事便再无成效。

所幸,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伯宜吐血这么病状逐渐消失,周家众人也有了时间可以帮他聘请医生。

初时,并不如鲁迅先生所写的一般,请的名医。

众人替周伯宜请的是绍兴城的一名冯姓医生。

因周伯宜的病还没有很重,所以一般来说,每当冯医生来到周家的时候,周伯宜总会亲自前往前堂迎接他。

或当冯医生在周家看病太晚时,周伯宜总会邀请他一起共赴晚宴。

冯医生也不推脱,甚至有时,不顾周伯宜的病体,以医生的身份邀请他同饮几杯。

周伯宜只道是医嘱,便就着家中的蔬果,与冯医生展开了对饮。

不知是因为冯医生学艺不精,还是周伯宜自觉病情益重,后来冯医生再也没有踏入周家的房门。

而冯医生再也没有踏入周家的原因,皆是由于周家的二公子,周作人。

彼时,周伯宜因自身不知患有何病,自觉之间与家人接触极少,生怕将病状传染给家人。

但即便如此设防,周作人因不知为何,也是突生病状,甚至除了吐血之外,病状与周伯宜无二。

这一现象的出现,可吓坏了周家众人。

于是,在一次冯医生抵达周家的时候,周伯宜便求着他为自己二儿子看病。

做完简单的治疗后,冯医生向周伯宜说出了:" 贵恙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令郎的却有些麻烦。 "

而后,冯医生便留下一副药方,带着周家给予他的出诊费用,回到了自己的诊所之中。

可待周作人按药方服药之后,众人却是见他的身体状况没有任何起色,无奈之下只能再斥重资将冯医生请来看病。

这次的情况却全然与上次不同,冯医生在仔细检查周作人与周伯宜的身体后,当即推翻了自己之前所有的言论,甚至还说出了与上次结果全然不同的话。

不知冯医生说的是真是假,总之,自此以后,周家中人便再也没有见到过冯医生出没于周府。

代替他的是一位名叫姚芝仙的医生。

彼时,周作人已经自己痊愈,至于其为何发病,则还是没一人知晓。 但是周伯宜却没有周作人那般好运。

先从吐血开始,虽说后来将其止住了,但却是无法阻挡身体形态的变化。

周伯宜的病,先由冯医生诊治,说是患有肺痈(肺结核),而后却是因为浑身上下开始肿了起来,人们便又将其看做普通的"水肿"治疗。

其实在冯医生走后,周伯宜本不愿再治疗。

当时周家已无半分余资,现在再把仅剩的钱花在他的身上,倘若治好了还好说,但如果没有治好,他便成了子孙所怨恨的罪人。

但后来随着他病情的日益严重,甚至于后期连床都下不来,众人还是决定瞒着他,偷偷为他寻来了医生。

姚大夫作为绍兴城的名医,一场出诊费用可抵当时人家大半月开销。

据鲁迅记载,"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

1901年的1银元大约可抵现在的近200元,而在这之前的1银元可能会抵得更多(周伯宜逝世于1896年)。

于是,每次周家喊来姚大夫看病,都要付出200余元的代价。

而且由于周伯宜病情的影响,基本上姚大夫于周家诊治病情,属于"隔日一次"。

为此,周家为了顾住周伯宜一人于病情上的开销,变卖了祖上留下的四五十亩田产才堪堪抵住。

除了姚大夫的出诊费用昂贵以外,每次,姚医生为周伯宜所配的药引,亦是十分难得之物。

绝不是如同普通医师一般所用的"生姜一片"或者"红枣两颗",也不是清时叶天士等人所用的"梧桐叶"。

姚医生所用的药引,最简单的便是"鲜芦根一尺",或是"经霜三年的甘蔗"与"几年陈的陈仓米"。

时值冬季,药引极难获得。

像是鲜芦根,需要冒着严寒,亲自前往河边挖掘才能获得,但至于甘蔗与陈米,周家众人却是失了法子。

所幸,因为鲁迅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支援,陈米总算找到了下落。

现在就剩一个甘蔗,甚至还是经霜三年的甘蔗,难倒了周家的众人。

突然之间,他们听到了有人在周府门口叫卖甘蔗的声音,寻声前往,总算找齐了所有的药引。

于是,待众人再将姚大夫喊来后,他便开始着手对周伯宜进行治疗。

可是令周氏兄弟好奇的是,明明药方之中只写用陈米一两钱,但是没有几次治疗,寿镜吾先生送来的几斤陈米却被告知用完,他们只能出门进行购买。

同样令他们好奇的是,之前遍各地米店都说没有陈米,但这次,离家最近的米店却是多了许多。

于是,周家兄弟便花费了极大的价钱将其买了回来,供父亲治疗使用。

就这样,周家每月保持如此巨大的开销,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两年。

亦是在这两年的时光中,周家的资产日渐空虚, 科技 部这样,周伯宜的身体确实没有丝毫好转。

最终,姚芝仙仿佛看出了什么,在一次诊治完周伯宜的病情后,极其诚恳地对周家众人说道:"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我荐他来看一看…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

当姚芝仙说出这句话时,周伯宜没有说话,只是弱弱地点了一下头。

此时,姚芝仙仿佛如获大赦一般,道了一声歉意后,赶忙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周府。

恰逢此时周伯宜大儿子鲁迅来照顾父亲,周伯宜便示意鲁迅将姚大夫送走。

待鲁迅将姚芝仙送至轿子上,并返回到父亲房间时,却是看见了周伯宜与一群人在讨论自己的病情。

" 父亲的脸色很异样…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这是姚芝仙离开后,鲁迅对父亲的描写。

可即便这样,姚芝仙已经向周家表达了想要离去的想法。

于是没有办法,人们只能再次请来了绍兴城的另一位名医,也是最后一位名医:陈莲河(本名唤做何廉臣)。

与姚芝仙相同,陈莲河的出诊费也是一元四角。

但是他的治疗方法,却与姚芝仙有着明显的不同。

之前姚芝仙找的诸多药引,虽说十分难以获得,但最起码花些许钱银,依旧是可以买到的。

但陈莲河的药引,却大抵都是"蟋蟀一对"或"平地木十株"之类的物件。

甚至对于这一对蟋蟀,陈莲河的要求更是"要原配"。

虽说可能这类物件极为难得,但是因为鲁迅家中的百草园,这一对蟋蟀还是十分容易便可获得。

但是对于"平地木",周家众人却是没有任何线索。

他们四处寻找,药店、卖草药的人、甚至老年人、读书人、木匠等,只要他们可以接触的人,皆向其寻找"平地木"的下落。

但事实却是,这类药引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直至后来,鲁迅找到了家中远方的叔祖,才算是找到了"平地木"的下落。

等周家人将找到药引的事情告诉陈莲河后,他当即向众人说出了以后了药方,寻找"败鼓皮丸"。

旧时的人们认为,"水肿"这种病状,是皮肤肿胀,而应对它的方法,便是用打破的鼓皮去克服。

而这"败鼓皮丸",便是使用打破的鼓皮所做的。

可是即便如此,周家众人却是在何处也找不到这种丹药。

甚至在绍兴城最大的震元堂中,伙计们也是没有听闻过这种药物。

直至后来,经过陈莲河的有意点拨,他们才知道了在轩亭的天保堂药店有这种药物。

同时,周氏兄弟还听闻,天保堂药店仿佛还与陈莲河有着些许的联系。

就这样,又是花费了极大的价钱,周伯宜的病终于找够了先生所开的药方。

同样,因为病痛的折磨,陈莲河来到周家的次数,也与姚芝仙一样,"隔日一次"。

可是这么勤快的结果,并不是代表着周伯宜的身体日渐好转。

反而,在1896年农历9月初6的时候,周伯宜离开了人世。

周伯宜逝去后,周家瞬间断了与诸多医生的联系。

亦因在周伯宜身上花费的药费过多,鲁迅离开了昂贵的私塾,转而前往价格较为低廉的新式学堂学习。

离别之际,鲁迅手中拿着母亲变卖首饰才凑齐的8块大洋,含泪离开了家乡。

在学堂中,他失去了学习原有四书五经的机会,但因此机,他也拜读了诸如《天演论》与《全体新论》等文章。

了解到这些新知识之后,鲁迅一边看着书本中的内容,一边心想之前诸多医师开给父亲的药方,不由得突然反应起来自己仿佛被"欺骗"了。

众多中医开给父亲的药方,虽说有着些许的疗效,但是更多的,却是看上了周家传承数代的银钱。

鲁迅先生逐渐明白了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的道理。

故在后来,当鲁迅从新式学堂毕业后,他便凭借努力考上了国家的公费留学,期望可以自学医术,来救治众人。

但却因政治因素,鲁迅毅然选择放弃了医学,转战文学领域。

但是这时,鲁迅先生却是对中医失去了所有信心。

直至鲁迅先生去世,为他诊治的人,除却美国医生外,便是日本医师。

而中医,则是在周伯宜去世后,很少出现在鲁迅的身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