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为官师表范仲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缘分使然,让我走进了“书香凤城”,并有幸与《为官师表范仲淹》这本书结缘。得到它,我如获至宝,捧在手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八个字赫然入目。这铿锵有力的八个字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怀着好奇与不解,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一代文豪范仲淹的世界。

刚开始拜读时,说实话,由于书中有大量的古文字,我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随着作者细致入微地运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来解读范仲淹不为人知的细节,我才逐步体会到原来千年以前竟有一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贤臣,我发现自己对他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层面了。

透过作者思接千载、观照现实的语言描述,范仲淹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渐立体起来。他一生在政治风云中宦海沉浮,四起四落,与吕夷简针锋相对却又握手言欢,北宋上百万的军队竟偏偏选中他一介书生担当边帅,没到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他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入选“唐宋八大家”的宋人中,有六位受过他的影响,他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哪里。他一生因谏言而多次被贬,后又多次被重用,这样一位正直、忠诚、宁鸣而死的千年传主,如果离开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严谨的写作风格,勤勤恳恳的写作态度,二十余年笔耕不错的潜心研读,接地气的语言细腻地娓娓道来,就不会有如此多维、立体的千年圣贤形象浮现于眼前。

“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范仲淹秉承这样的为官原则,做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并践行了一生。他虽在政治风云中沉浮不定,处处受挫遭贬,但却始终“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他深知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臣之至忠,莫先于举士;君之盛德,莫大于求贤。所以他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恪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的工作作风。为了国之安危,他屡次举荐任用能救国之贤臣,既有直言之风,又有包荒之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一介书生上传下达,感乎国之忧患,救民免于水火之中,才得以挽救大宋濒临的亡国之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树一代忠义之风,开辟了一条天下正人之路。而我却不禁感慨,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现如今的人们又有几人以古代贤臣为典范,做到为人师表呢?哪怕能做到直言、纳谏、宽容、真诚也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情有独钟的原因了。

有时候我个人也在质疑,我有时候要不要说实话,说真话呢?可有时却顾虑当你说了实话、真话时,往往得不到认可,反而遭来别人的排挤和厌烦。现实往往是直言会让你死得很惨,而左右逢源却会让你活得自在安然,那到底该不该直言呢?不知道别人对此怎么看,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偏向于直言的。但现实是直言也是要有条件限制的,不能完全什么都不顾的直言,也不能默默无言。当你的观点成熟正确,能经得起考验,并能对纳谏者有益,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意见,你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本身你的谏言如果毫无意义,不能做到从别人的利益出发来看的话,那就不需要发表言论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报社的主编写了一篇稿子,让我发表一下看法,互相交流学习。我看了一遍稿子,犹豫了半天,写得真是不错,大手笔,堪称佳作。可是非要提出什么意见的话,不是没有,而是不知该不该说。这可是主编的稿子啊,我要是提出意见了,主编会不会不高兴啊,会不会从此记恨在心不理睬我了。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算了,博弈一回,也试试主编到底是何许人也?干嘛非要说些华而不实的谄媚之言,交流就是要实事求是,大不了我从此销声匿迹,不在参与社团的活动罢了。于是我鼓足了勇气,选择了“宁鸣而死”,把自己的看法向主编提了出来。这就是我,“不默而生”的我,我就要做不一样烟火的我。没想到的是,不管我的意见对错与否,合不合他心愿,主编竟然没有因为我的一面之词而不理不睬,还一如既往地对我写的稿子进行指导修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因此面对德高望重,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学者、领导,我们可以大胆直言,放心说出自己内心所感所想,因为他有宽容的心胸,智慧的谋略,他会过滤、分析、采纳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一味地猜疑你说的话会对他造成不良影响或另有所图,他也不会因为你的观点错误而责怪与你,面对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我们大可放心畅所欲言。而当你遇到以自己私立为主,心胸狭隘之人,不妨远远躲避,缄口不言。

我觉得,现如今我们应该瞻圣人像,求古人贤。尤其是当有人向我们提出忠告时,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也要心存感激,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向你敞开心扉,直言相劝的。正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如果有错误我们要敢于承认并改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尊重。

遇上范仲淹是我的缘,感谢本书的作者,让我从内心深处捕捉到一代圣贤的品质精髓和人格魅力。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高贵品质已在我的心灵上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思绪万千,冲动使然,不写不足以表明心头所感及内心澎湃。姑且发一次声,结下与这本书的情缘。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让这句话成为指导我人生的一句格言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