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语文学科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抽样分析试卷

求答案

  2010年语文学科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抽样分析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⑴眼下,房地产商不断发起“居住改变中国”的大型宣传。他们鼓吹房子所凝聚的财富,鼓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鼓吹房地产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新型商品房社区之所以能“改变中国”,在于它[甲]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乙]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⑵在老社区里,居民普遍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腿”,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⑶“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⑷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这几乎是我农村老家在城市的复制和翻版。大杂院里长幼有序、邻里友好。我非常自然地就可以融入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社区文化中,自愿接受那些热心而且唠叨的老太太们对院子里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他认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遇到不合理现象时,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忍耐。“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就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⑸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⑹作为研究人员,缪青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逐渐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⑺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各种“维权”搞得如火如荼的原因。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⑻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从看采暖数据表开始,到追回开发商多收的购房款1000多万元,再到监督冬季采暖结余,使小区实现了交2年的采暖费享受3年的采暖服务。他还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
  ⑼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的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⑽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远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在缪青进行的一项调查中,43%的人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工作,30%的人认为社区活动不吸引人,24%的人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联系上下文,第⑴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⑴ 既……也…… ⑵不仅……而且……
  理由: 选择⑵(1分) 理由:“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中的“而”与前文构成转折,强调房子本身不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因素,也并非最关键因素。“既……也……”是并列关系,而“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更能体现出人们行为和观念转变对“改变中国”的意义。(2分) 。(3分)
  2. 第⑵段提到“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里“腿”的意思是居委会是受政府管辖而实施具体操作的部门(2分) 。(2分)
  3. 第⑻段舒可心的例子是用来说明 ⑴新型社区使居民学习、适应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⑵以舒可心为代表的先行者的行为,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建立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3分)
  4. 根据上下文,在文末画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2分)
  “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或“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如何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或“在未来的社区建设中如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等。(表述合理即可,2分)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老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往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由政府来推动。
  B.相对于老社区,新型社区的居民处理邻里关系时缺乏耐心,不顾及邻里之情。
  C.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等因素都影响到了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
  D.中国古典治理的重心放在“君”的一面,希望明君贤臣能带来一个理想社会。
  6. 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项表述。(6分)
  ⑴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⑵居民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⑶居民通过维权,学习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进而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每一项2分,共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⑴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⑵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坐北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⑶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从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⑷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由20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祖传形式的房子,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70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50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并未维新而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⑸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张中行《旧燕》,有删改)
  7.第⑶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1分) ”一句的意思相照应。(1分)
  8.从上下文看,“羲皇上的境界”指的是 人与自然(鸟兽)相生相依、和谐共处的境界(2分) 。(2分)
  9.分析第⑷段加点的两处“竟”字,说说它们各自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⑴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
  ⑵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⑴对有燕为邻的惊喜(1分) ⑵因燕巢形状与老家的不同而感到意外(1分)
  10.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介绍家乡的旧居,从全文来看,其用意在于:(4分)
  ⑴以对故乡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表达人世沧桑之感。(2分) ;
  ⑵将家乡的旧居与后来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对比,用以表明越是现代化的房子,越无法让燕安居,人与燕(与自然)的距离也越远。(2分) 。
  11.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A )(C )(4分)
  A.第⑶段以燕的“忙”和“克己谅人”来衬托人,描摹出人与燕和平共处的场景。
  B.第⑷段以燕初来筑巢直至第三年“不再来”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
  C.作者描写了自己不同时期与燕的相处,意在引发人们对燕的生活环境予以关注。
  D.作者信手拈来,在文中多处引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言简意赅,又典雅生动。
  E.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文风平和恬淡,舒缓自如,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闲谈漫语。
  12.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请就这一点,结合上文进行赏析。(6分)
  可从文章以普通之事、平常之物,传达出人生哲理和文化韵味的角度赏析:通过对燕子的细致观察和描写,引申出人燕能和平共处,是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关系的思考。
  也可从文章的结尾入手:以自己的旧诗收尾,表达内心的情怀,尤其是“旧燕归时人未归”一句,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多舛的伤感,使文章读来颇有余味。(具体指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2分,赏析3分,语言1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⑵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⑶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⑷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⑸_今宵酒醒何处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⑹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⑻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江楼注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海楼”或“望潮楼”。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 。(1分)
  1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首联写登楼所见,借山水相接、延绵雄阔的气势抒发了内心茫茫无尽的愁绪。
  B.颔联从俯瞰的角度描摹了灯火、星河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澄澈清新的感觉。
  C.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特,将夏夜的月光比作秋霜,渲染出幽静迷离的景致。
  D.尾联以调侃的语气作结,邀请友人到江楼纳凉消暑,紧扣了“招客”的诗题。
  16.请围绕诗题中“夕望”一词,就本诗的写景笔法作具体的评析。(4分)
  要点:能大体正确解说所写内容(2分),能在解说的基础上有所归纳评析(2分)。
  例: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6分)
  墨君堂记
  宋 苏轼
  ⑴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摹写)君之形容(外貌),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⑵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③,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④人者,其气焰⑤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⑥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嶙峋貌),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⑥欣戚:指忧戚。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作堂以居君 (建造 ) ⑵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确实 )
  18.下列加点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 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
  B.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C. 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左忠毅公逸事》)
  D.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19.下列各组加点词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2分)
  A. 而属余为文(《墨君堂记》) B.自植物而言之(《墨君堂记》)
  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C.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D.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前赤壁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即使不是文与可,天下人谁不敬重它的品德呢?
  ⑵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文与可对于竹君,真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竹子的性情而又能详尽地画出竹子的本性。
  21.从第⑴段看,苏轼写作《墨君堂记》的原因是 文与可画了很多墨竹画,并建造墨君堂来把这些墨竹画放在里面,期望作者写文章来赞美竹子的美好品德。 。(2分)
  22. 阅读第⑵段,概括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具有怎样的特性。(3分)
  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有操守和志节:他们在气候环境适宜时,长得茂盛而不骄横,在气候环境恶劣时,虽然瘠瘦却不凋敝;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无所畏惧。(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廉耻(节选)
  明 顾炎武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⑵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
  23.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捐廉耻(舍弃,抛弃 ) ⑵自致卿相(达到,求得 )
  24. 下列对第⑵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B )(2分)
  A. 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 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 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 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25. 概述第⑴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2分)
  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
  26. 第⑵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2分)
  颜之推(1分)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1分)
  27. 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4分)
  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1分) 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1分)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1分)语言1分。

  二 写 作 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引用犹太人的一句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人类世界的感悟:尽管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明智而先进,但在万能的上帝面前,任何人的思考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可是,难道我们就要因此而放弃思考吗?想来这也不是昆德拉的本意。思考毕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最大优势,也正是这令上帝发笑的思考使我们的拥有了今天的文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7
眼下,房地产商不断发起“居住改变中国”的大型宣传。他们鼓吹房子所凝聚的财富,鼓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鼓吹房地产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新型商品房社区之所以能“改变中国”,在于它[甲]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乙]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⑵在老社区里,居民普遍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腿”,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⑶“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⑷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这几乎是我农村老家在城市的复制和翻版。大杂院里长幼有序、邻里友好。我非常自然地就可以融入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社区文化中,自愿接受那些热心而且唠叨的老太太们对院子里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他认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遇到不合理现象时,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忍耐。“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就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⑸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⑹作为研究人员,缪青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逐渐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⑺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各种“维权”搞得如火如荼的原因。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⑻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从看采暖数据表开始,到追回开发商多收的购房款1000多万元,再到监督冬季采暖结余,使小区实现了交2年的采暖费享受3年的采暖服务。他还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

⑼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的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⑽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远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在缪青进行的一项调查中,43%的人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工作,30%的人认为社区活动不吸引人,24%的人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联系上下文,第⑴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⑴既……也…… ⑵不仅……而且……

理由: 。(3分)

2. 第⑵段提到“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里“腿”的意思是 。(2分)

3. 第⑻段舒可心的例子是用来说明 。(3分)

4. 根据上下文,在文末画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2分)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往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由政府来推动。

B.相对于老社区,新型社区的居民处理邻里关系时缺乏耐心,不顾及邻里之情。

参考资料: 语文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