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新加题型

如题所述

从09年中考语文试题变化看2010年中考语文命题题型

与07年、08年相比,09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继续维持基础、积累、综合、文言、现代文三大文体阅读、作文六大板块的结构,但板块内部稳中有变。具体说来,在保持北京中考语文传统特色的基础上,09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设置上有着以下变化:
第一大题为考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其中,取消了07年、08年中考的文学常识题,加强了汉字考察力度,在与08年只考字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字形考察一题(或者叫做恢复使用07年字形考察题型)。即2题:选择“选填汉字分析正确的一项”;3题由07年的选择“对病句修改正确的项”、08年的选择“对句中成语使用有误分析不正确的项”,改变为“两个句子使用同一俗语都不正确的一组”,转而考察学生对多义词或俗语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的情况。
第三大题“综合性学习”题,三个小题均有所变动。其中,7题减去了表格信息提取题只保留一个文字信息该活题,;8题改“说”为“续写仿写”。即由07年08年的考察学生在提供词语圈定话题前提下的开场白发言内容等口头语说的能力的考察,发展为续写仿写“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的后一句话的书面语使用能力的考察;9题由07年、08年对所提供材料中不符合特定综合性语文活动主题要求的某两个材料的舍弃,而上升为对考生关于特定语文活动主题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其题型设置为:“学生会准备在宣传周出一期以宣传上海世博会为内容的校刊。校刊编辑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专题校刊”三言两语话世博“里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
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题,题型变化较为明显。
先说记叙文阅读。09年记叙文阅读题略有变动。一个是以结构题替代了内容理解题,即14题,由07年08年的从内容角度关注语句含义理解、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或语句作用分析题,改变为09年从结构角度设题:“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上文所描写的____,引起了下文所描写的_____”。这样设题,难度降低了,对考生文章行文结构方面的研究学习目标导向却更明确了,中考考查点分配也更全面更合理了。另一个是15题的语言赏析题,由08年圈定段落指定内容的赏析而改变为学生自主在全文范围内“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这样关注学生自我对文本语言的情感态度,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再说说明文阅读。09年说明文阅读题由以往07年08年设置三道题压缩为今年的两道。今年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所选文本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内容较为简单的特点,一改07年0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连续设置两道题对考生说明对象特点、说明内容把握能力进行考查的做法,09年变为由链接题17题来替代此说明内容研究,而另外设置了一道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题(重点词语作用题),即16题:“结合第①段画线据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今年说明文选文浅显易懂不好设置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层次甚至说明方法的题以外,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以往中考说明文设题过于集中、考查点分布不够全面的一个纠正呢?
最后说议论文阅读。09年议论文阅读题三个小题的题型均有所变动。由于所选议论文阅读材料《俯而学与仰而思》是一篇借“古人所说的”一句颇有警示作用的话来阐明观点的文章,所以本片议论文的第一道题不再设题为以往08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或者07年“本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之类的题目,转而设题为对文章论点的具体理解。即19题的“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而20题由近年来北京中考议论文的特色题型“简要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改变为“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个有什么作用?”这可以看作是议论文论证过程题的一个简化或者具体化。由理论上全面的繁琐的分析议论文中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论证过程而简化为简要分析×段中所使用正反两个论据的作用,纯粹是对原题型难度的一个降低。这是合乎民心、也有益于保护广大中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热情的。
第六大题作文题,09年题目设置为“________并没有结束”。这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的设置,较之07年的半命题作文“动力来自_________”、08年的全命题作文“向前,向前,向前”,其命题变化,绝不仅仅表现在此题目补充内容出现在前面的设题形式上和利用此半命题作文题目中关键词语“并”略设审题障碍上,笔者认为09北京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更表现在作文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思辨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上。从开放性上看,“________并没有结束”这个题目,内容限制更少,选材会更加宽泛,内容会更加平易近人;从思辨性上看,写作思维更为活跃,更易于写出新颖活泼的文章,思想性上,命题摒弃了说教成分,立意更为自由,思想更加多元化;从人文性上看,更观照中考考生也即初三毕业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关心他们心灵成长。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会让他们有所写,还会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在笔者看来,这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变化。
最后说09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的题量的变化更趋简化。09年整份语文试题命题总量从07年的23题,08年的22题,进一步精简为今年的21题。这为一般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完成所有考题,把自己实际应有语文水平反映在考卷上提供了时间保证。真是让人拍手称快。
从以上题型变化内容,再结合试卷中的稳定成分,我们不难看出2010年的北京中考语文基本趋势,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复习策略
第一,命题覆盖面会将更加大,无论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还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考察将会更加全面。命题集中且偏难的倾向会逐步改变。所以建议初三毕业班广大学生和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全面复习,切忌急功近利只按照上一年的中考题目题型进行复习,盲目缩小复习训练范围。
第二,命题侧重点会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侧重对所学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一些靠死记硬背得分的题会逐步减少。所以复习迎考应侧重能力方面的提高性练习。包括对基础知识中常用多音字、习惯性易读错写错字、常用四字词语及俗语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提高性训练,更包括对综合性学习中概括信息能力、运用一定语言形式简明准确地表达特定要求的能力练习,还包括文体阅读中把握文体特点进行多角度快速高效阅读的能力训练,更包括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能力的不断演练。例如,09年作文题“________并没有结束”就暗含了对考生审题能力,思辨能力、拟题能力,以及选材、立意、构思、结构全文等能力的考察。
第三,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及文言文阅读题将继续发挥传承我们伟大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建议广大初三师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努力学习积累民族优秀文化和优秀思想,对联等运用一般修辞手法的语言形式要在揣摩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对古代有代表性的反映我们民族优秀思想传统文化的名家名篇要学好吃透。
第四,现代文体阅读题选文将更加注重时代性、可读性,三大文体阅读题置会在把握文体特点基础上,多方位出题考察。所以阅读训练中应引导初三学生从局部行文思路结构,语言含义作用,再到整体内容思想感情理解感悟、写法特点赏析,全面生动的复习训练。
第五,写作题将继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个性体验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实际需要。因此复习中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对现实的体验和思考,并多选用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人文性的好题目,来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等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多写些新颖深刻、生动活泼、富有个性色彩的好文章,来丰富自己中考备考的材料库,以备中考考场上从容迎战。
另外,由于今年的综合性学习题目设置和说明文阅读选文在地域性特点方面不很突出,建议教师参照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如上海市重庆市等地区的优秀考题,结合我们北京的地域特点自行编题训练学生,那样会收到更好得成效。

据介绍,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中考考试说明》在试题难易程度、题型和试卷结构等方面总体保持稳定,部分科目有所调整。对各学科的双向细目表进行了适当合并、增删,使考查目标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对题型示例中的部分例题进行了替换,题型示例中的题目形式更加多样,更好地起到示例的作用。
语文
新增10个俗语
今年语文《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的划定更贴近课标的表述,同时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说明将“考试范围”中“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学习内容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修改为“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从北京市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北京市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
删除方言 新增10个俗语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今年的《中考说明》中新增加了10个俗语,分别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吃一堑,长一智;初生牛犊不怕虎;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时,删除了一些带有方言色彩的词语。如伙计;不常使用的词语,如讥讽;异形词,如启程/起程。增加的词语主要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如考察、考查;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词语,如克隆、双赢;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如翘首、联袂。
对“附录五”作了部分微调,替换了64个双音节词语,4个四音节词语,还删除了2008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第20题和第22题。加入2008年北京市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据了解,这样安排并不意味着删除的这两种题型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两种题型在“综合性学习”试题和其他试题中已有体现,没有必要再单独列题。
题型示例以课标卷题目为主
此外,在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中以近两年北京市中考课标卷中的题目为主,也采用了其他试卷中的一些优秀试题。记叙文阅读用2008年的《乡间的庙会》替换了原有的《望柳庄》。说明文阅读中用2008年的《小品建筑》替换原有的《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痕迹》,增加了一篇新的说明文《年画》。议论文阅读增加 2008年的议论文试题。作文用2008年中考作文题“向前,向前,向前!”替换了2008年《考试说明》中的第一题“选择”。在“表达交流”部分中还明确增加了写“记叙文”的要求。
今年的数学《中考说明》易、中、难试题的分布为5比3比2,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但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知识点考试的要求也更加具体。
从《中考说明》的试卷结构可以看到,试卷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部分知识内容的分布为60比46比14,易、中、难试题的分布为5比3比 2,与2008年相比没有变化。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十分注意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对数学思想方法及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实际应用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考试要求仍分三档次
考试要求仍为三个层次,分别用A、B、C表述,其中A层次对应原基本要求;B层次对应原略高要求;C层次对应原较高要求。在各层次的表述中删去了过程性目标的表述,突出了考试的性质,使三个层次的界定更符合课标精神,更利于操作,更合理。
A层次:能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辨认,或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并能指出有关对象的区别或联系。
B层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和简单的实际问题。
C层次:能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实现对特定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
部分知识点要求降低
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对知识和考试要求细目表重新进行了修订,调整了一些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层次和语言表述,部分知识点的考试要求降低。例如,与去年的《考试说明》相比,绝对值、分式的运算、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多边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概率等知识的C级要求删掉或降为了B级,并调整了方程的解、解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解直角三角形、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的C级要求。B级要求中删去的有5处,A级要求中变化的有5处。
题型示例新增探究性综合题
今年的题型示例中增加了一些题目,调整了部分题目。在复习中,同学应该加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落实,要注意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答题中第14题: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结PG,PC。若∠ABC=∠BEF=60°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交DC于点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
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 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和PC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 将图1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得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 若图1中∠ABC=∠BEF=2α(0°<α <90°),将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PG/P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这道题是一道探究性的几何综合题,题干是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的,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的提示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本题从特殊到一般,就是要让考生从运动变化中探究不变的数学本质,再从不变的数学本质出发,寻求变化的规律,使学生经历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题的设置,考查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图形变换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 习惯用语增加105个
2009年中考英语《考试说明》分为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目标、试卷结构、题型示例、题型示例参考答案和附录6个部分,英语的试卷结构、题量以及分值均有变动。
听力降分 阅读表达增题
第I卷听力第二大题由2008年每小题1.5分调整为2009年每小题1分。
第I卷单项填空由2008年18小题18分调整为2009年16小题16分。
第I卷阅读理解由2008年22分调整为2009年24分。
第Ⅱ卷“语言知识运用”由2008年2道大题调整为2009年1道大题。
第Ⅱ卷2008年“阅读与表达”1道大题调整为2009年“阅读理解”2道大题。
对话题型有变
听对话选图题目上,考试要求由去年 “听对话,选择与对话内容相符的图片,将代表图片的字母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括号内”调整为“听对话,选择与对话内容相符的图片”。
去年的“根据对话内容,用方框中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调整为今年的“阅读短文选词填空”。选材由对话或短文调整为短文,考查形式由要求有词汇的适当形式变化调整为不变化,主要根据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由上下文决定词汇的选择。
新增105个习惯用语和书信表达
附录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由去年的95个调整为今年的200个,增加了105个。话题项目表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简约化的调整,以“中英文条目形式”出现。
书面表达由2008年“根据中文大意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意思连贯、符合逻辑、不少于60词的短文”1种考查形式调整为2种形式,增加了“根据中文提示和英文书信内容,写一封意思连贯、符合逻辑、不少于60词的回信”的形式。
题型示例贴近真实生活
《考试说明》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考查内容与标准,如双向细目表中的语言技能细目、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和词汇表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5级要求确定。在题型示例部分里,试题选材考虑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选用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等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精神。
一部分题型示例,从考试形式到试题的设计都使语言的形式、意义、运用紧密结合,通过听、读、写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关注真实语境的设置(如书面表达题的情景设置),关注综合技能考查(如听写结合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123074674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