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习这几篇文章

1.小石潭记
2.岳阳楼记
3.醉翁亭记
4.满井游记
要有问题和回答谢谢

《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陕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体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复,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三、写作特色
① 巧妙的比喻
②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字、词
篁竹:竹林。 鸣:发出的声音。
清冽:清凉。 尤:格外。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可:大约。 怡然:呆呆的样子。
俶而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翕忽:轻捷的样子。
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清:凄清
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二)按要求默写
1、 作者如何发现小潭的
①隔篁竹,闻水声。
③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 小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水犹清冽。
3、 小潭水清的原因是
全石以为底。
4、 写小石潭岸边植物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 写出游鱼情趣的句子
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6、 描写潭水来源的小溪的形状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 运用比喻手法写岸势的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
8、 写出小石潭周围气氛的句子
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
9、 写出作者凄凉感受的句子(主旨句)(画龙点睛之笔)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问答题
1、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答: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出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2、 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镜头?
答: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3、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答:描写了水的清澈,侧面描写的手法。
4、 侧面描写水清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写鱼可以历历在目,一一可数,又写了鱼儿好似临空遨游、无所依傍,给人以潭水清澈透明的美感,又从水的深度上写出了整个潭水的透明,及阳光可以直接照撤潭底。又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游鱼细水图,更加烘托出“水尤清冽”。最后以“鱼乐”烘托“人乐”,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5、 作者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 写“犬牙差互的岸势”和“不可知其源的小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谈一谈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答: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处境及心境。首先作者感到了官场的险恶,黑暗,对自己遭贬后的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命运不可推测。
7、 作者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情。
8、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 作者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旧坐潭上后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理解?
答:忧乐参拌,作者借游历山水,派遣抑郁,见到小潭游鱼,故心乐之。而过于凄清的环境,又钩起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所以感到伤感。
10、许多优美的句子,请取一处加以赏析。
答:(描写游鱼一段)
无一笔涉及水,,但写出了水的清澈,空明,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11、何谓移步换景法?
答:⑴使景物呈现变化的状态。如本文中,作者听到水声而找到水潭,写潭的结构形式,周围环境,潭中游鱼,而后为寻找潭水源头沿溪而望,又写到溪身溪岸,景致随步而变,随目光移动而变。
⑵使一景又一景之间的衔接自然,有层次感。
12、作者说“全石以为底”,后面又说“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不矛盾么?
答:这样生动形象地写出石的千奇百状,这是以大比小的写法,写出了小石潭的情趣。
13、写出与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截若空游无所依”类似的诗句。
答: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空游。 ——〈〈水经注〉〉
鱼似镜中悬。 ——沈诠期
14、作者怎样分别写“小”“石”“潭”“记”的?
答:小:潭中鱼可百许头。
石: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
记: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知识点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为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写,它还有一篇姊妹篇叫《丰乐亭记》。
二、 解释下列字、词
环:环绕。 壑:山谷。
蔚然: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临:靠近
名:命 辄:就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暝:昏暗
芳:香花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伛偻:腰背弯曲 蔌:菜蔬
酣: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觥:酒杯
苍颜:脸色苍老 翳(yi):遮盖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谓:为,是
三、 按要求默写
1、 直抒作者胸臆,垫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全古名句(破题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2、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线索):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 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春夏);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秋冬)
5、 最能表现滁人生活富足的情景的句子: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 太守就地取材,宴请宾客的句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7、 描写众宾欢乐的情景的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8、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首尾呼应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9、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呼应的句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0、 全文主旨句(将“醉”、“乐”统一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
四、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五、写作特点
1、 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
2、 布局灵巧而又严谨。
3、 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精妙。
六、问答题
1、 第一段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①山、泉、亭
②以空间为序,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
③微露主旨,为全文张本,做铺垫。
2、 写山、泉、亭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山泉各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做了自然的铺垫。
3、 第二段文字描绘了几个画面?分别是什么?各抓住什么特点来写?从什么感官角度来写的?
①六幅
②朝暮之景、春夏秋冬之景
③抓住时令不同、季节不同、景物不同的特点
④视觉、嗅觉
4、 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分总
②条理清晰,用美景强调乐意无穷
5、 第三段描绘了几幅画面?作者描绘最显著的画面是什么?为什么?本文核心是什么?
①四幅
②滁人游
③用百姓兴高采烈地出游表现百姓生活幸福、安定、富足,进而表明太守励精图治。
④太守醉
6、 酒菜就地取材能写出太守什么特点?
说明太守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节俭,能与民同乐。
7、 从第三段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官员?
被贬以后不颓废,仍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定富足,不铺张,清廉,能与民同乐的好官。
8、 第三段写了几种乐?每一种乐都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三乐:滁人乐、宾客乐、太守乐
②滁人乐:说明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使百姓生活富足。
宾客乐: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
太守乐:以百姓为重,“乐为天下、忧以天下”高尚的政治思想。
9、 第四段写禽鸟之乐的作用是什么?
用禽鸟之乐来衬托游人之乐,再由游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进一步突出全文主旨。
10、怎样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醉”是表象,“乐”是实际,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11、文中几次提到太守,但结尾才点出其姓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⑴巧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⑵首尾呼应,文脉贯通
⑶行文有起伏
②⑴对自己政治理想实现的喜悦、自豪
⑵对遭贬谪的蔑视
⑶对政治上不得志,才能不得施展的抑郁之情
12、从欧阳修的为人为官之道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遇到逆境不悲观,仍奋发有为,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我们应像他一样有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与民同乐,作一个清廉的好官。

我们月考的古文复习题~~答案绝对准~~放心吧
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8
全部教案基本都比较详细,问题答案均有。
上课形式设计得也比较精巧,内容丰富。

1《小石谭记》教案1: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3.asp?pgid=36010

《小石谭记》教案2: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1/2005818215331939-1.html

2、岳阳楼记(教案3则)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2/2005121174110966-2.html
这个网站的资源很丰富,写得很详细!

3、醉翁亭记(教案2则)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2/2005121173917515-1.html

4、满井游记(题目答案超详细)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1/2005818173438820-1.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18
《小石潭记》
翻译: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5/37/337/338/2006/7/ga34051822411727600211592-0.htm
学习:(内容理解、开放试题)
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5/37/337/338/2006/7/ga772993723101760021365-0.htm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
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5/37/337/338/2006/7/ga34051822411727600211592-0.htm

——————————————
《满井游记》
翻译: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lang13/lang1334.asp
教案: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1/2005818173438820-1.html

——————————————————

《岳阳楼记》
翻译: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lang13/disp.asp?id=131
教案: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2/2005121174110966-2.html

——————————————————

《醉翁亭记》
翻译: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lang13/lang1320.asp
教案: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92/2005121173917515-1.html
《醉翁亭记》是得意而“鸣”?
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7/52/144/2006/5/li7064282048815600215680-0.htm
第3个回答  2006-11-18
熟读课文,最好是能够背诵,然后根据课文里的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包括每一个字或者词组【如通假字】等。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写文章时的思想活动情况就可以了。
第4个回答  2006-11-24
先翻译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