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解释?

如题所述

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出处:《三字经》——宋·王应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通俗易懂的解释是: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习性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要认真教育孩子,这种方法贵在专注关心。


出处

出自《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原文开头部分

三字经

[ 宋朝 ] 王应麟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赏析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作品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第2个回答  2023-08-26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观点,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解释:

人在初始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人们的本性都是相似的,但是由于后天的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性格会逐渐远离彼此。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变得与善良背道而驰。

而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专注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天性中的善良品质。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专注于培养人的天性中的善良品质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性天生善良,但受到环境和习惯的影响会远离善良,因此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第3个回答  2016-12-06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人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
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7-29
这是《论语·为政篇》中孔子的一句名言,出自《论语》第六章。这句话的解释如下:

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并且人与人之间的本性是相似的。

2. 习相远:随着人们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习惯逐渐远离了最初的本性。

3. 若不将人进行教育和引导,人性就会产生偏离和变化,从而迁就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4. 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回归善良的本性,需要专注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句名言强调人性的本善,但也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要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需要通过专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来实现。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可以回归善良的本性,从而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