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内容提要:

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思维主宰的过程,思维是作文的核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材料,经过大脑加工制作,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几十句,或几百句,写下来,才成为文章。这个过程中的所谓“大脑加工”就是思维活动。“文成于思”,就是说没有思维活动,任何人写不出文章来,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与结晶。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思维培养 创造性活动

正文:

我们都知道,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思维主宰的过程,思维是作文的核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进一步说,文章既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文章是从客观事物中来的。是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材料,经过大脑加工制作,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几十句,或几百句,写下来,才成为文章。这个过程中的所谓“大脑加工”就是思维活动。“文成于思”,就是说没有思维活动,任何人写不出文章来,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与结晶。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

一、作文促思维发展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作文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个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就是发展思维。所以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很重要。

因为作文不是简单的反应学生的客观生活,不是摄影那样摄下生活原型,而是从认识事物到到表达事物的全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准确表达。“园中之竹”,是客观事物,“眼中之竹”,是通过感知获得的感性认识;“胸中之竹”,是通过初步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概括后在大脑留下的表象;“笔下之竹”,则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这个升华过程,就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这样不断的作文训练中,便能发展思维,便能形成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就是包括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次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互比较的观察和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作文命题后,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或从拥有的作文材料中确定中心,这实质上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如何运用作文技巧写成一篇有条理、结构完整的作文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呢?这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材料的组织安排,训练学生有明晰的思路,有条理、有逻辑的思路,这是一项逻辑思维训练,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1、重视平时小事,创设作文情景,引导深入思考

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平时学生身边的事,孩子能身临其境,心有所感,如果及时抓住这样的素材加以指导,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够创造性地作文。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告诉我,某某同学拿了别人的签字笔,而在后来的调查中,我得知告老师的孩子并没有亲眼发现某某同学拿别人的东西,而是听别人说的。调查的结果发现告老师的孩子冤枉了同学,而被冤枉的同学也感到很伤心。看到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于是现场要求全体学生玩一个传话游戏。请六个孩子到讲台作为传话人,然后我告诉第一个孩子一句话:“外婆给我讲了一个《狼和羊》的故事,她一会儿学狼‘嗷嗷嗷’,一会儿学羊‘咩咩咩’,夸张的表情逗得我哈哈大笑。”让他将这句话依次传下去,传过六个人后我让他们公布答案,结果全变了味,成了“外婆和漏斗”,当我说出原句后学生哄堂大笑,我追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游戏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思考后最终在我的帮助下得出了结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决不能人云亦云。而先前告老师的同学也豁然开朗,主动向别人道了歉。接着孩子们便以“传话”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效果非常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并分析事物的本质,思维有了深入的发展。由此可见,事虽小,但只要好好地利用,灵活作文课堂,便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孩子一下子绘出“胸中之竹”。

2、课内课外结合,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作文时孩子的选材就丰富了,就能从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所需要的作文材料,把内容写具体,并尝试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刻地挖掘,写出新颖的文章。我主要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入手培养。

首先把作文教学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凡是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技巧方面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就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让每一篇课文发挥最大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应尽最大努力,让教学变得生动、精要和有效,并紧密联系学生作文实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修鞋姑娘》这篇文章时,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我苦苦寻觅修鞋姑娘,接着以倒叙的形式展现了姑娘为我修鞋的一件事。我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结构。接着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认识到姑娘的真诚与信任,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来的,“我”是线索人物。指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是如何写具体的。学生的感悟或多或少地就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思维的深度。

紧接着便是课外延展,我介绍许多优秀的写人文章或者人物传记给学生读,让他们见多识广,开拓作文思路。同时尽早要求学生做好作文前的准备,留意生活中有特点的人,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一篇典型课文,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拓宽学生作文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师生、生生赏评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评价。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才能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修改出好文章。

(1)生生互批作文。

学生写完作文以后,我一般会组织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讲评,即学生互改。在批改过程中,先学习别人的作文优点,扩展自己的思路,再用批判的眼光相互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在互改作文中,尤其要关注作文写得差的同学,老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个写作好的同学组织一个批改小组,将批改的作文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提出意见,由组长写出批语,然后在读出来征求大家意见,从而保证人人在互评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评出优秀作文大家共同评赏,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大家共同来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然后,独立修改作文,争取修改出高质量的作文。整个过程孩子的认识就从感性到理性有了一个飞跃。

(2)师生共批作文

教师选择有特点的文章供所有同学共同批改,在批改时,遵循先差后好的原则共同修改。师生共同修改作文既有老师的指导,又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对于学生,从写作到批改作文,这又是一个飞跃的的过程,通过批改作文,孩子会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发现作文中的优缺点,语言的条理、语言的容量,语言的新颖会大有改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作文是一项综合训练。要想写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有效训练,才能达到要求。而作文的训练过程,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教学不仅是训练语言,更是训练思维。教师不应拘泥于自己的思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框框,而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灵活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要我们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学生们一定在不断的倾吐中,思维得到发展,并最终形成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