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说和做》续写400字

如题所述

说与做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重做轻说的。好似说客个个都似王朗,隐士位位都是姜尚。但,事实确是如此么?
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语言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间看似普通的接待室里,决定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能力,乍一看,就好像是镜子里的重影。但是,一个因为能言善辩顺利通关,从此如鱼得水,从此大施才华。另一个却因为结结巴巴被公司拒之门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终郁郁而终。决定这一切的法官,究竟是谁呢?正是口才!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吃尽了茶壶煮饺子的亏。。
一个人,如果空有夸夸其谈,而永远是一个演说家,还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一个泡沫,不留一点痕迹。成功,向来是由双手创造的。日心说的确立,是建立在无数科学家用尽毕生心血的大量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的。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但凭本事吃饭这句话,在过去,在现在,在可见的将来,都是一句至理名言。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工人,试问哪一个只要上下嘴皮子一动,就可以坐地数钞票的?光说不做,正如一个绣满绚丽花纹的空米袋,终被人遗弃在路旁。
由此可见,一个人,空有三寸不烂之舌,只能讨得他人之残羹冷炙。单有满腹经纶,亦只能在市曹中叹上天之不公。那成功之道,路在何方?早在三国纷争之时,蜀相诸葛亮,就为人们点明了方向。还当曹操伐吴之际,他就曾只身到东吴联合破曹,先舌战群儒,镇得东吴白髯老臣莫敢再提降字,后又凭二十草船骗曹箭十万,七星台上借东风三天,助东吴火烧曹军八十三万,使曹操丢盔卸甲,险先与颜良文丑同做刀下之鬼,为三国鼎立之势打下了基础,使诸葛孔明的大名,至今仍响彻天地。丞相孔明的事迹向世人宣告,说与做的完美结合,才是成功之本。
说与做,好似一个木桶上的两块木板,而这桶里盛的,是成功!

对于“做”与“说”,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让我铭记于心:“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别人是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我亦斗胆跟着写了这么一句:别人是大声说了再慢慢做,我是用力做了再悄悄说。  
但是,有时候我会成了那么一个“别人”。课间体锻时,同学说他每天做多少多少个俯卧撑,周末要跑多少多少个圈。我不服气了,扳开三个指头道:“我每天要做三次五十个的仰卧起坐呢!”事实上,我每天最多做两次仰卧起坐,有时还偷懒到一次。所以呀,我这“说了再做”的人,便每天坚持到三次,甚至更多。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学期初是,对他的学生说:“我要求你们每天抡一百次手臂。”一周后,苏格拉底问:“谁坚持下来啦?”所有学生都骄傲地举起了手。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又问:“谁能坚持每天抡一百次手臂?”现在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只手举了起来。期年之后,苏格拉底再次问:“谁还能坚持下来啊?”这次只有一个男孩自豪地举起手道:“我,老师。”这个男孩就是苏格拉底最得意的门生、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就是这么一位“用力做了再悄悄说”的人,而哲人们都是实干家。看来,我离自己口中的目标还很远哪,但我相信,只要自己日后做得更多,说得更少,把更多精力放在“做”上,把更少时间费在“说”上,我就能成为一个实干家,成功的实干家。  
其实,在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何其少,想说的又何其多呢?那么,我们何妨“用力做”再“悄悄说”,说给努力做了以后的自己听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初中初二作文   作者:Cindy  

书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者:臧克家

内容概括: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含有人物描写或修辞的句子摘抄: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比喻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对比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比喻

我的心得: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16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春季改版之后恢复原题目。课文由卫东朗读。

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获很大。作者臧克家深情回忆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 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写此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他已经对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一股什么精神的力量促使着他!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亲眼目睹着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的诗中多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闻一多先生是十分赏识杜甫的,他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的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学者啊!
闻一多先生是中华名族的骄傲!他是优秀的诗人!他是大勇的命烈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