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硬盘的协议分几种,固态硬盘好吗,有什么缺点?

如题所述

现在的硬盘,基本上就是SATA III和NVMe两种。

缺点:在相同容量的情况下,价格贵多了;在相同价格的情况下,容量又小得多。在使用寿命上,固态硬盘是不及机械硬盘的;一旦出现致命故障,固态硬盘内的数据抢救难度比机械硬盘大多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上就意味着数据全部丢失。

固态硬盘很容易坏的,因为固态硬盘里面不是光驱,是微型颗粒类似于CPU里的微型晶体,固态在使用过程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它所产生的热量不亚于CPU,如果固态一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采取必要的散热,长时间工作就会烧坏掉。

基于DRAM类: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理论上可以无限写入,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DRAM固态硬盘属于比较非主流的设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固态硬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8
现在的硬盘,基本上就是SATA III和NVMe两种,其它很少使用的就不说了。
和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的缺点是:在相同容量的情况下,价格贵多了;在相同价格的情况下,容量又小得多。在使用寿命上,固态硬盘是不及机械硬盘的;一旦出现致命故障,固态硬盘内的数据抢救难度比机械硬盘大多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上就意味着数据全部丢失。
但一美盖百丑,固态硬盘的优点是读写速度快,特别是M.2接口NVMe协议走PCIE通道的,读写速度可以高达3500MB/s,比机械硬盘快太多倍了。这也是大家都选择配置固态硬盘的原因。
目前很多人都是采取一块较小容量的固态硬盘+一块机械硬盘混合使用的方式,如120G+1T,这样既兼顾了电脑是启动速度和软件、游戏的启动速度,机械硬盘保存数据也提高了安全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18
常说的eSATA,mSATA,miniSATA实际上都只是SATA接口的变种而已。M.2接口,由于NVMe协议爆发而突然走红的接口,其特点适用于笔记本等轻薄设备。U.2接口,多用于服务器的接口,也因为NVMe而走红。与M.2的本质区别不大。可以说它和M.2的关系就如SATA与mSATA的关系。什么是传输协议?传输协议,也有时候回叫做传输规范,网上很多都会把它叫做传输标准。什么是传输协议?用一种简单的理解方法,就是数据传输的方法。每当有数据到达控制器(比方说南桥吧),传输协议就规定着这个数据将会以怎么样的方法传输到硬盘上。比如,一次传输队列中携带多少的数据,一次传输的数据大小等等。传输协议限定着硬盘(准确的就是硬盘控制器,常说的主控)与控制器(南桥等)如何传输,如何沟通,他就像交通规则一样,规范着数据的传输规则。那么哪些是传输协议呢?这里列举几个非常常见的传输协议。老牌的硬盘传输协议,很多人经常会和PATA,ATA搞混淆,其实你搞混淆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连百度,Wiki都没有能很好的定义他们之间的区别,而介于IDE早已被淘汰,我想后人也不关心他们的区分了。IDE作为非常老牌的传输协议,为计算机能够更轻松的操作硬盘数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对速度的需求,与其配备的传输总线(ATA-133)以及自身的功能都太少了。也渐渐被AHCI与SATA所淘汰。实际上,PATA的出现是因为SATA的出现,而为了防止ATA与SATA混淆,所以把ATA改名为PATA。</p><p><br></p><p>3.2<span> </span>AHCI</p><p>IDE过低的速度,以及老旧的协议,催生了AHCI传输协议,AHCI相比于IDE,其每次传输传输一个队列中,携带32条指令,同时优化了硬盘队列,通过NCQ技术,使硬盘能够快速顺畅的读取数据而减少磁头移动带来的时间浪费。而与AHCI相匹配的SATA接口,能够提供比ATA总线更高的传输速度。但是,AHCI终究是为了机械硬盘而产生的产物,随着SSD的普及,SSD的高响应速度与读写能力在压榨着传输总线与传输协议的最大速度。因此而诞生了为SSD而生的新协议。如上文所属,为了能够让SSD更好的发挥速度与读写能力。NVMe随之产生。相比于AHCI,NVMe单次提供64*1024个请求队列,而每个队列达到了64*1024个请求。远超AHCI单队列32个请求的规模。NVMe可以说完全释放了传输协议的限制,而为了能够与传输协议的速度匹配,使用NVMe的设备都直接连接到了PCIE总线上。更直接的总线为NVMe设备提供绝对强大的传输速度。他们如何影响着硬盘的速度?实际上,判断一个硬盘的性能好坏,就是两大基本因素。一个是持续读写,一个是4K读写。而由他们所诞生的下属性能(比如SSD垃圾回收性能)就不一一说了。持续读写毫无疑问,是压榨传输总线速度的最好工具。而4K读写,则是压榨传输协议的最好工具。道理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持续读写讲究吞吐量。4K读写讲究的是请求量。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还是以公路的例子。而我们把公路入口的收费站当作请求。每辆车当作一个数据。收费站就是一个协议,协议规定一次放多少车进入。而公路就是总线,它原来设计能通过多少车流量。当测试持续读写的时候,就是测试这个公路最大的车流量。正常来说,收费站都是一车一杆的。但我不,我一杆走32辆车,那么在一杆这个时间段(每一杆的时间长度是一样的),流过的车就会非常多。就相当于一个请求里请求了非常大的数据。那么尽可能让大量的车进入了公路,其走过的车流量,就是我们要测试的吞吐量,也就是持续读写。而当测试4K读写时,我们回到原来的一杆一车的状态。那么一杆车过的快慢,就决定了车流量的大小。而由此得到了4K读写的速度。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传输协议,限制着硬盘的4K读写能力,而传输总线限制着硬盘的持续读写能力。(当然啦,这是假设硬盘主控读写能力非常强的情况下)。这也就是为什么,SATA SSD的4K能力,总是突破不了10KIOPS,原因就在于AHCI传输协议已经达到极限了。而SATA SSD的持续读写能力也超过不了550MB/S,原因就是SATA3.0总线只能提供最大6Gbps的速度(在干扰与纠错等各种情况综合下,最终只达到了550MB/S)几年前的高端M6S早已开始压榨AHCI与SATA3.0的极限那么谁最强?这个毫无疑问,使用NVMe协议,并通过PCIE总线的设备无疑是最强的。跑分狂魔960PRO轻松跑出40万IOPS,但里离压榨PCIE与NVMe还远着,接口只是一种展现形式而已。它并不会对你的速度造成绝对的影响。所以,而协议也往往与总线所挂钩,但与接口的关系挂钩,往往相对而言比较的松一点。比如:基于SATA3.0总线,我们只能使用AHCI协议,但我们可以使用M.2接口,我们也可以使用SATA接口。得到的速度依旧是最高6Gbps(实际约550MB/s)。而基于PCIE总线,我们只能使用NVME协议,但我们可以使用M.2接口,也可以使用U.2接口,根据PCIE总线的宽带,我们能获得4GB/s的速度(基于PCIE3.0 X4)。评判一个硬盘的性能,除了硬盘自身的性能以外,必不可少的当然是这些总线与协议的配合。可以说这两个因素就是在不断的推动对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因为SSD的出现,压榨了AHCI的请求能力与SATA的速度极限,才因此诞生了NVMe。现在时代又回到了是硬盘自身性能不足以跑满总线的时代了。谁能知道什么时候是下一个跳跃点呢?
第3个回答  2018-09-23
优点速度快,缺点发热量高,,容易烧坏报废,
固态硬盘很容易坏的,因为固态硬盘里面不是光驱,是微型颗粒类似于CPU里的微型晶体,固态在使用过程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它所产生的热量不亚于CPU,如果固态一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采取必要的散热,长时间工作就会烧坏掉,我新买的三星M.2 EVO 970 250G装机测试了一下,玩大型3D游戏时,温度轻轻松松超过85度以上,稳居在90多度左右,,用手摸上去特别烫手,,我打算下面装个水冷头,不然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烧掉,,我之前就有过类似经历,之前用过饥饿鲨,三个多月就烧坏了,起初运行速度蛮快的我平时玩游戏,可是过段时间发现电脑老是平白无故的重启,然后接着就是开不了机,还以为是系统或者电脑供电不足所致于是重新做系统,就这样反反复复做了好几次,但是能感觉得到固态硬盘很热有点烫手,机箱电源也拆开好几次换了好几个,,可就是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后来直至闻到一股烧焦的刺激性气味,然后才发现固态硬盘坏了,后来我从网上一搜发现好多网友也都出现过类似的状况,老是重启或者开不了机,主板识别不到固态硬盘,可是换成机械盘立马又恢复正常了,,还有的网友固态硬盘才用了2周左右就报废了,我堂弟新装的机器里面固态三星2个多月报废了,都发生以上类似的状况,后来我就又买了现在这款M.2接口固态硬盘,装上机测试温度高的一笔,玩大型游戏或者下载电影轻轻松松上90度以上,,,
总结现在所有的固态硬盘发热量都挺高的,要想延长它的寿命就必须针对这固态硬盘单独装独立散热器,,不然的话很容易烧掉,个人建议,如果平时不玩游戏或者不超负荷下载或者传输文件的装风冷,风冷只能起到临时散热,如果长时间使用电脑的话,还是建议用水冷,毕竟水冷散热方面比风冷好几倍。因为现在的固态通病就是发热量高,跟CPU一样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