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如题所述

一、西周初期姬旦《诫伯禽书》

原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

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二、春秋末期鲁国孔子家训

原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

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译文: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诫外甥书)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四、晋代琅琊王氏家训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五、北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古代著名的家训家规有很多,如:诸葛氏家训、朱氏家训、梁氏家训、李氏家训、司马氏家训等,具体如下:

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也许正是因为诸葛亮这份淡薄之心,宁静之情,才让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让诸葛亮的美名得以传遍天下。

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吧,流传最广的勤俭持家训戒,成为中国传统士子耕读文化的标志。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短短几百字的家训从衣食起居到为人处世,朱氏家训无不详尽。朱氏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生活习惯,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能够传承祖业,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积善之家。梁焘一生为官正直,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虽然最终因为卷入‘元祐朋党之争’而招致贬谪,而且一贬再贬,最终死于贬谪途中,但是梁氏家训却让这位不幸的大臣流芳百世。梁焘用其生命书写了一部忠臣贤相的悲剧史。

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告诫后代要听从不同意见。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严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风潮所吸引,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意识。司马光认为,有德行的人都是从简朴中培养出来的,简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

纵观历史,越是富贵的大的家族,越是传承百年的家族,越懂得细水长流,懂得勤俭节约,懂得独善其身,低调简朴。

欧阳氏家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毕竟国人最重视教育了。欧阳修认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恶劣的小人。

曾氏家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家书,堪称最全家训,能做到堪比圣人。正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刘氏家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刘备告诫儿子的话,好事要从小做起,积小成大;坏事也要从小开始防范。这句箴言不仅是刘氏家训,也被其他家族奉为圭臬。

“积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刘氏家训也同样如此。

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高攀龙《高氏家训》

和明清之际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鲜明对比,志气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义。

高攀龙并不攀龙附凤,给后世留下一个铁骨铮铮的高家。

能够真正传承下来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做人的道理。

颜氏家训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之推《颜氏家训》

很好的解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想要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自己要先达成亲人的期望。《颜氏家训》堪称家庭关系的科学发展观。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严肃而重要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主张从胎教开始。

袁氏家训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即睦亲、处己、治家。内容多涉及读书修身、敬业、重贤、尊老爱幼,治家理财、人伦之道、处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书虽然以儒家之道为依据,却也思想开明,富于哲理。

姚氏家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药言》

穷养孩子的理论源头,从小让孩子吃苦有更高几率可以锻炼忍耐,磨砺上进。姚氏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经验的总结,所以家训也多事要求朴素、平易、实用。

方氏家训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穷要穷的有气节,富要富的有谦虚。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诠释了这句家训。方氏的《家人箴》,在历史上培养了无数志士名人,英雄豪杰,在今天,对哺育一代新人也做出有益的贡献。

吴氏家训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吴麟徵《家诫要言》

吴家做人讲境界,讲格局,但更注意细节。有时细节会决定成败。明末著名大臣吴麟征从自己的切身的从政经历、社会阅历和时间观察中总结出了许多为人、为学、修身、齐家、经世、济邦的人生经验。

吕氏家训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吕坤《孝睦房训辞》

吕字两个口,家训也是两个字两个字。如果能做到这些,真乃持家有道。

张氏家训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张履复《训子语》

好人家并非大富大贵,而是安定和谐,享一个清福。张履祥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江山易主,民族危亡,天灾人祸不断,深重的社会危机震荡着他的心灵,这才导致张氏很是注重安定和谐环境的重要。

孙氏家训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再次论证家庭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每个人都要在家庭中做好多重角色。孙家注重对家庭成员关系的教化,只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培养,才会让一个家族长青不败。

爱新觉罗氏家训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意就是“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志向的远大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追求与未来,爱新觉罗氏早早就发现这方面的重要性,对后人志向,毅力方面的培养还是大有裨益的,让后人遇到困难时不至于轻易退缩。

何氏家训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何耕《示子辞》

告诉后代,安心治学,不要热衷发财,反正何家早晚要发达的。家训多是注重学业,修养,品行等。当然何氏也不例外,学业在我,富贵在时,这让后人更加注重内在。

林氏家训

“住美国房子,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语堂

林家不是直接告诉后人什么大道理,而是以很轻松的语气告诉后人生活的道理,轻松自在便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1
家训家规多如牛毛,基本上一个姓氏有一个家规,古代的名门望族都有家规家训。比较著名的刘家家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等等不胜枚举!
而家规更是如此,订立的也是五花八门:
各家家谱有记载,大抵都是规劝后人向善,努力经营的文字,受时代局限,对作奸犯科的族人处置比较残酷的宗族条款,比如旧时的沉塘、赶出家门,不得继承遗产,不得再姓本宗姓氏等等。
第3个回答  2018-03-09
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后,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体例宏大,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惠泽后世蔚然成风。
  颜之推(西元531-590年),字介,琅邪临沂人。复圣公颜回三十五代孙,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之推创制家训,意在治家。他认为,治家首在教育子女,故《教子》是全书之第一篇。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甚至在中国教育史上比较早地论述了“胎教”和“幼儿教育”等家庭教育的方法。他在《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就是说,古代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孩子达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而且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还在幼儿时,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王子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又说:“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说,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父母对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
  《颜氏家训》还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即孔子说:“少年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样自然而然。”正是讲的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媳妇刚刚嫁来的时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还是孩子的时候。”这话说得对极了。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宋朝以后,家庭礼治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权贵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马光的《家范》。《家范》在社会上层仕宦之家广为流传,南宋宰相赵鼎,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朱熹在司马光《家范》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即《家礼》。《家礼》在内容上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种规矩、礼仪都十分详备,所以逐渐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还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于是,家训或家规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这是家训的作用效果。
  明末清初昆山人生员朱柏庐,没有显赫的仕途业绩。他的家训叫做《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又叫做《朱子家训》。这是他用程朱理学的儒家伦理为家庭成员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诸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纵囊橐无余,自得其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等,他把立身处世的道理用明白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琅琅上口,几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早已超越程朱理学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铭。
  朱柏庐的后辈同乡王昶是清代高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获得召试第一,先后在内阁、军机处做官,后升任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他的家训共有十条,包括要谨身起居,尊敬亲人长辈,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检点;要认识物力艰难,要爱惜财用,饮食淡薄,衣服朴素,一切以节省俭约为准则;告诫子弟考试不要作弊,不要请人代考,更不要营求关节——走后门、通路子;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子弟要勤奋好学,不要心有旁骛,荒废学业;不要出入衙门,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这种家规,今日看来未免有迂腐之处,但总体倾向依然无可非议。对于身居高位,在乡里有着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够如此严厉地修身、齐家,约束自己的子弟,实在难能可贵,也值得今人深思与崇敬。
  至于清代的启蒙读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本,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行为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集家训或家规之大成,可谓古代启蒙养和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古代家训经典】
一、周公《诫伯禽书》
二、徐勉《诫子崧书》
三、唐太宗《诫皇属》
四、欧阳修《诲学说》
五、范纯仁《诫子弟言》
六、袁采《袁氏世范》
七、明宣宗《寄从子希哲》
八、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12-27
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后,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体例宏大,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惠泽后世蔚然成风。
  颜之推(西元531-590年),字介,琅邪临沂人。复圣公颜回三十五代孙,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之推创制家训,意在治家。他认为,治家首在教育子女,故《教子》是全书之第一篇。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甚至在中国教育史上比较早地论述了“胎教”和“幼儿教育”等家庭教育的方法。他在《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就是说,古代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孩子达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而且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还在幼儿时,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王子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又说:“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说,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父母对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
  《颜氏家训》还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即孔子说:“少年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样自然而然。”正是讲的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媳妇刚刚嫁来的时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还是孩子的时候。”这话说得对极了。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宋朝以后,家庭礼治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权贵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马光的《家范》。《家范》在社会上层仕宦之家广为流传,南宋宰相赵鼎,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朱熹在司马光《家范》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即《家礼》。《家礼》在内容上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种规矩、礼仪都十分详备,所以逐渐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还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于是,家训或家规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这是家训的作用效果。
  明末清初昆山人生员朱柏庐,没有显赫的仕途业绩。他的家训叫做《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又叫做《朱子家训》。这是他用程朱理学的儒家伦理为家庭成员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诸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纵囊橐无余,自得其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等,他把立身处世的道理用明白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琅琅上口,几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早已超越程朱理学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铭。
  朱柏庐的后辈同乡王昶是清代高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获得召试第一,先后在内阁、军机处做官,后升任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他的家训共有十条,包括要谨身起居,尊敬亲人长辈,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检点;要认识物力艰难,要爱惜财用,饮食淡薄,衣服朴素,一切以节省俭约为准则;告诫子弟考试不要作弊,不要请人代考,更不要营求关节——走后门、通路子;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子弟要勤奋好学,不要心有旁骛,荒废学业;不要出入衙门,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这种家规,今日看来未免有迂腐之处,但总体倾向依然无可非议。对于身居高位,在乡里有着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够如此严厉地修身、齐家,约束自己的子弟,实在难能可贵,也值得今人深思与崇敬。
  至于清代的启蒙读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本,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行为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集家训或家规之大成,可谓古代启蒙养和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古代家训经典】
一、周公《诫伯禽书》
二、徐勉《诫子崧书》
三、唐太宗《诫皇属》
四、欧阳修《诲学说》
五、范纯仁《诫子弟言》
六、袁采《袁氏世范》
七、明宣宗《寄从子希哲》
八、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