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如题所述

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为什么要跟随一僧一道出家为僧?在书的一开始就有一僧一道,甚至正是这一僧一道开启了这“满纸荒唐言”。可是,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书中的宝玉对僧道的厌恶。比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一回中,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要再毁僧谤道”。宝玉的“毁僧谤道”是从袭人嘴里说出来的原话,可见宝玉平时没少表现出对和尚道士的厌恶。

那么,宝玉真的是“毁僧谤道”吗?先看看他毁的是什么僧谤的又是什么道了。其实宝玉厌恶的并不是真正的佛和道,而是打着佛道的幌子,行自己私欲之事的那些和尚和道士。比如十三回中凤姐弄权铁槛寺时,提到的老尼姑净虚,虽然满口阿弥陀佛,但是却唆使凤姐强拆姻缘,最终害死两条人命。再比如那个清虚观里的张道士,虽然是替国公爷出家,却行事圆滑,满嘴人情世故。

宝玉厌恶的并不是真正的佛学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从他喜欢读《庄子》的书,就可以看出,他对佛道思想是非常认可和尊敬的。这一点,其实和宝玉厌恶科举是一个道理。从宝玉庞学杂收的知识和填词作诗的水平,就知道宝玉并非是像大家说的那样不爱读书,他只是不爱读那些教人仕途经济的书。他厌恶批判的是用读书去钻营仕途,在他看来,这些人并非是读书,而是学习一种钻营官场仕途的技术而已。

由此可知,宝玉批判的并非是佛道,而是世间那些利用佛道的身份去坑蒙拐骗、牟取私利的人。我们都知道,宝玉最后的结局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并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出家为僧。其实正是因为宝玉这种“情极之毒”,有“世人莫忍为之毒”,所以才能弃下妻子宝钗和丫环麝月,出离红尘、出家为僧的。也正是这个多情至极的性情,才能最终情极而反,终是“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焚花散麝”,“悬崖撒手”的。

由此可知,宝玉批判的并非是佛道,而是世间那些利用佛道的身份去坑蒙拐骗、牟取私利的人。我们都知道,宝玉最后的结局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并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出家为僧。其实正是因为宝玉这种“情极之毒”,有“世人莫忍为之毒”,所以才能弃下妻子宝钗和丫环麝月,出离红尘、出家为僧的。也正是这个多情至极的性情,才能最终情极而反,终是“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焚花散麝”,“悬崖撒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6
  有两种版本:高鄂的是贾宝玉最后成为和尚,贾家最后还是兴旺发达。
  曹雪芹的则是贾家家产抄光,贾宝玉最后沦为乞丐。
  通行本的《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系高鹗续写。但是,根据探轶分析,曹雪芹呕心沥血是完成《红楼梦》全书的。根据曹雪芹同时代人或后人留下的文字记录,以及脂砚斋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批语:“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已有余。”可知并不是一百二十回。刘心武据此提出,“红楼梦应该是一百零八回。”遗憾的是,只有前八十回流传下来,后面的二十八回却遗失了。但后二十八回的内容历来最为人们关注,因为它关系到贾宝玉最终的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虽然贾宝玉心念林黛玉,但续书中的宝玉最终中了“调包计”与薛宝钗结为夫妻。很多红学家探轶认为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调包”一说,宝玉应该是在贾母和林黛玉相继去世后才结婚的。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贾母的去世让林黛玉失去了靠山,跟着去世。于是王夫人才与薛姨妈联手促成了这桩婚事,贾宝玉才勉强结婚。婚后,宝玉一直对黛玉念念不忘,“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由于贾宝玉与薛宝钗对于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追求的不同,注定了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宝玉和宝钗最终还是合不来,两人发生冲突,所以才会出现宝玉的第一次出家。不过这次宝玉尘缘未断,后来遇到甄宝玉又被送回来了。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龙恩浩荡,贾宝玉甚至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贾家被皇帝治罪,四大家族一损俱损,贾宝玉被抓和王熙凤一起入狱,脂砚斋就不止一次透露,他们会在狱神庙相遇。而茜雪丫鬟则再度出现,成为安慰、救助贾宝玉的重要角色。曹雪芹去世以后不久,清人记录有人看到曹雪芹《红楼梦》古本中有宝玉在狱神庙宝玉沦为‘击柝之徒’,让宝玉打更。
  刘心武推断在后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出狱后发配原籍,生活于江南。他得到了妙玉的救助,而史湘云在丈夫卫若兰死后沦为歌伎,妙玉的帮助促使他俩重逢,宝玉解救了湘云。 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结合,他们两个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贫困生活。再后来,贾宝玉由于愤世嫉俗,看不惯当时的社会,第二次出家,这一次就真的“悬崖撒手”,彻底离开尘世了
第2个回答  2005-11-04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红楼梦》的结局,这是毫无疑问的。无生只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周汝昌先生自然是红学耆老,如果按周先生的分析,以他偏爱湘云的程度,一定要把她和宝玉撮合在一起;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多数“红迷”和专家们的认可

刘心武先生最近十分活跃,他的观点也非常多;可是坦率地说,他的很多分析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列举的部分文献也有点捕风捉影;真正的“红迷”和专家们恐怕只是因为他提出了各种新鲜的猜测而礼貌地倾听,然后为了他曾如此辛苦地整理资料而评价他“这是一种看法”等等,仅此而已。想要真正地了解《红楼梦》和其中隐讳的内容,建议不要参照刘先生的演说,只把它当野史或外传来听,还比较有娱乐性

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较符合曹老的原著: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最后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最后被草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但是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因此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呵呵!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吧!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4
大致有以下三种推测和分析:

一种就是上面提及的高鹗的安排--出家为僧。作这种安排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从前八十回及脂批所提供的这些线索来看,贾宝玉之“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应该说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通行本中贾宝玉遁入空门的结局,已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所认可。前些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贾宝玉的结局作了另外的处理,因而引起广大观众的不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二种则是根据清代及民国初年一些资料及传闻口碑,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三六桥本”、“端方本”等的记载: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并非出家,而是流落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与同样沦为乞丐的史湘云结为夫妇。也有说他们“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传闻野史,并无过硬的证据。

第三种是梁归智的说法,他在《石头记探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说法。他认为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然是出家,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具体说,是贾宝玉在黛玉死后被迫与宝钗成婚,却始终未能达到思想感情的和谐一致,终因“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就是所谓的“悬崖撒手”。然而他却并未在空门中找到出路,而是经历了更彻底的精神破产,终于又还俗于史湘云结婚了。

但后来宝玉玉湘云的婚姻也终于“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他只好第二次出家。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而这“第二次出家”与“第一次出家”不同,不是出于贾宝玉的自愿,而是“完全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由于宝湘感情的破裂”--因为他们此时是“风尘知己,患难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是物质贫困,精神幸福”。因此,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被迫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巧妙地将前面的两种说法捏合到了一起,虽不失为一个可以自圆的解释,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其证据是显然不足的。

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确凿的资料证据发现之前,根据脂批及前八十回的线索及暗示,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出家为僧是唯一合理并且令人信服的结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5-11-03
就我所知道的,我来说一说.
首先,遗憾的是,<红楼梦>是部遗稿,不管是因为在传看的过程中遗失,还是曹老未完成之前已经身卒.总之是,我们现在还没看到过曹老的后四十回本.至于,众说纷纭的有关<红楼梦>的故事结局,大都是包括红学家在内的人的臆断而已.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觉得想周汝昌等人的说法比较正确.
在说各个人物的命运之前,我要说,曹本后四十回绝不象高鄂所写的那样,平淡无味.其中各个人物都有其不可抹杀的作用和价值.
林黛玉之死是<红>的重头戏,有人说林是上吊,也有人说她是沉湖而死,我在此不多赘述.至于薛宝钗,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句诗来一窥其悲惨:"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显然,曹老是要通过这句诗告诉我们,虽然最后钗玉完婚,但只是互相敬重("举案齐眉"乃引典之语,在此不多说)宝玉意之难平,可想皆在林黛玉一身.终至离家.
"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结局想必大家也了然于心.至于说元春之死的争议,我还是觉得刘心武先生说的比较妥当,起码能够解释得通诸多疑点.大家不妨看看他写的<元春之死>.
史湘云在抄家之后,沦落青楼,后在宝玉潦倒之时相遇,并与之结合.有人说<枉凝眉>说的就是史湘云和林黛玉.我倒觉得不见得.还有人说,所谓的“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的原型。
妙玉在后四十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为了救出宝玉,不惜下嫁贵族,是谓“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详细请查阅刘心武写的<妙玉之死》。
至于其他的人,死的死,散的散,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我说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以前看那些书得来得。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不妨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可能了解的更多。如果想与我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与我联系。QQ如下:422674286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