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说 梁启超 写作背景

越详细越好!!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梁启超文集

变法通议自序 论不变法之害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论学会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说动 论湖南应办之事
政变原因答客难 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少年中国说
呵旁观者文 中国积弱溯源论
立宪法议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过渡时代论 灭国新法论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节录)
论公德 论自由
论进步 论私德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中国之旧史
史学之界说 论正统
论立法权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政治学学理摭言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新民议
《饮冰室文集》原序 释革
拟讨专制政体檄 答和事人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 新大陆游记
《社会主义论》序 政闻社宣言书
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新中国建设问题
中国立国大方针(节录) 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痛定罪言
复古思潮平议 辟复辟论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改造》发刊词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人生观与科学
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

传记

戊戍六君子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9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一岁 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 癸酉 正月二十六日(公历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会茶坑村。

五岁 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 丁丑 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书五经。

十二岁 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 甲申 应广州童子试 中秀才。

十六岁 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 戊子 广州学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粤秀、粤华书院外生。

十八岁 一八九0年光绪十六年 卯寅 经陈千秋介绍,就学于康有为。

十九岁 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 辛卯 入京与李蕙仙完婚。

二十岁 一八九一年光绪十八年 壬辰 祖父卒,回乡居年余。

二十三岁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随康有为入京会试,落第。参与组织“公车上书”。助康创建强学会。

二十四岁 一八九六年光绪廿二年 丙申 筹办《时务报》,任总编述,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名声噪起。

二十五岁 一八九七年光廿三年 丁酉 为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参与创设不缠足会和女学堂。

二十六岁 一八九八年光绪廿四年 戊戍 参与“百日维新”,光绪帝赏六品衔,奉旨办译书局。八月政变起,逃往日本,与陈少白往还,协商与兴中会合作事宜,因康有为阻挠末果。在横滨主编《清议报》。

二十七岁 一八九九年光绪廿五年 已亥 七月创粉高等大同学校于日本东京。

二十八岁 一九00年光绪廿六年 庚子 与康有为、康才常等发动“勤王运动”事败。

三十岁 一九0二年光绪廿八年 壬寅 《清议报》停刊,创《新民丛报》、《新小说报》,倡“小说界革命”。

三十五岁 一九0七年光绪卅三年 丁末 《新民丛报》停刊、成立政闻社。

四十岁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壬子 由日本返国,创《庸言报》。

四十一岁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癸丑 参与共和党。熊希龄内阁成立。任司法总长。

四十三岁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乙卯 创《大中华》月刊。辞币制局总裁。四月回乡省亲。六月写《导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袁称帝,南下从事倒袁运动。

四十四岁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丙辰 在上海策动反袁。三月抵广西,发动广西宣布独立。在肇戾成立护国军两广者司令部任参谋。后成立军务院,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

四十五岁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丁已 七月,参与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任段祺瑞 内阁财政总长,十一月辞退。

四十七岁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已末 到欧洲各国考察。

五十岁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先后到北京、济南、苏州、上海等地讲学。

五十三岁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在清华研究院讲学,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五十七岁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己已 因肾病于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第2个回答  2006-11-18
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第3个回答  2020-11-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