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分封爵位有哪些形式?

如题所述

崇德年间,清朝就有了封爵制度,定鼎北京之后才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真正的封爵制度。

清代宗室爵位共有14等,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王朝宗室分封爵位的制度有四种形式: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

功封是宗室子弟因功勋卓著而受封。例如,清朝开国之时的八大铁帽王,不但本人享有亲王、郡王的爵位,而且,其后代也有一嫡子按原爵袭封,称为"世袭罔替"。即使某代袭王因罪而被降爵或革爵,还准许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这种分封制度,形成了以努尔哈赤子侄为核心的王公贵族,世代繁衍,经久不衰。

恩封,系指皇帝的兄弟子侄或宗室近支享有皇恩而受封。清制规定,皇子年满15岁,例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每五年再重新奏请一次。根据这种制度,凡为皇子,即可得以封爵。这是清代京师王公贵族日益增加的根本原因。

袭封,系指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宗室贵族病故或因罪革爵者,可由宗人府从其子嗣中选拔一人继承爵位。例如,上面所讲八大铁帽王,其子孙,每代皆有一人袭封原爵。除这些少数勋旧贵族外,更多的恩封王公,其子孙则是按照"世袭递降"的原则,承袭爵位的。例如,始封为亲王者,其嫡子有一人,只能袭封为郡王;其嫡孙有一人,则只能袭封为贝勒。总之,每代依次各降一级。但是,降至一定爵位,又不再降,并以此爵位传世。例如,亲王降至镇国公,即不再降袭。此后,其子孙总有一人袭封镇国公,世袭罔替。

这一制度,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完善的。

考封,系指亲王以下各王公除一子袭封外,其余诸子年龄达到20岁,经过考核,通过后才授给一定等级的爵位。

清初原没有考封制度,在优厚的政策下,宗室的贵族后代,只要年满便可享有爵位,这样,使爵位的数目不断扩大,使皇室子弟更加不思进取,贪图安逸。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对封爵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年满20者要参加国语、马射、步射考试,优胜者封应得爵位,平常者,降爵位一等,差者,降爵位二等。从此,考封制度开始了。

雍正、乾隆年间,清廷制定了更具体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例如,规定亲王嫡福晋子考试授封镇国公不入八分,郡王嫡福晋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嫡夫人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子嫡夫人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嫡夫人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嫡夫人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嫡妻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嫡妻子考授一等奉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嫡妻子考授二等奉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嫡妻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奉国将军嫡妻子考授奉恩将军。至奉恩将军无等可降,将奉恩将军嫡妻子皆封旧例停止,只以一子考袭,余子考试,优者给云骑尉俸。可见,制定了考封制度使无论哪一等级的宗室贵族其子孙考授的爵位都较之原来应封的等级有了一定的降低。

乾隆八年(1743年),又制定了"王公以下庶子考授例"。这里所讲的庶子,是指宗室王公侧福晋或侧室以及姬妾所生子。其中侧福晋、侧室所生子,考授的爵位比嫡子相应低一等或更几等。例如,亲王嫡子可考封镇国公不入八分,而侧福晋子只能考授二等镇国将军。姬妾所生子,就要低两等以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