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人”妙玉对宝玉真的是男女之情吗

如题所述

玉对宝玉的情之所以值得谈一谈,因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一种理解。一方面说后四十 妙玉回把妙玉描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宝玉就害相思病,以至于到走火入魔这么个地步。把妙玉写得那么不堪。这是曲解丑化了妙玉。妙玉这么高级的一个女性形象,被搞得那么不堪,被歪曲了,丑化了。 可同时呢,又说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是有爱情的。要不然她的一些举动就解释不了,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你自己的茶杯,你让给宝玉用,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是毫无关碍这么一种关系,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刘姥姥喝茶后妙玉不是把茶杯收回来,而是直接扔到后院去了。)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你跟一个人去,妙玉都不会给。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 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这都是非常特殊的,很不同寻常的。 这怎么解释呢?有一种理解,妙玉对宝玉至少有一种朦胧的爱,至少有一种潜意识的爱。那这么一来,就自相矛盾了:前八十回,妙玉就对宝玉有一种潜意识的爱,发展到后四十回,她还不变成显意识的爱?她还不脸红、害相思病、走火入魔?这个发展就合乎逻辑了?妙玉又是尼姑,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所以,这两种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将后四十回的妙玉写得太不堪了,糟踏了这个形象;另一方面,又说前八十回,这些举动确实是对宝玉有爱的,至少是朦胧的,潜意识的爱。这就自相矛盾了。 关键在于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是什么情?确实是很特殊,连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对邢岫烟有一个解释,这段话特别重要,放过了这几句话,那么整个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就理解歪了。宝玉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妙玉:“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她原不像我们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不理解,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两句话,是对妙玉这个人的评价。她不一样,别拿我们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人来衡量她,跟我们这批人不一样,不能跟我们这批人当中论,她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对我呢?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这个“知识”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知多识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我帖子,对我比较特殊,就因为我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在妙玉看来,谁都不理解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只有宝玉才稍微的能够理解她。所以,她把我当知心朋友看,当作很难得的知心朋友看。这段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情,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对这段话,清朝的陈其泰这个红学家,有一句评语,说宝玉的这句话:“是妙玉定评,安得以世人意中之事揣度之”。宝玉的这句话,对妙玉这个人物是确定的一个评论,本质性的一个评论,怎么能拿世人意中之事,世人意中之事就是男女之事,一般人想,他们男女之间肯定有什么了。哪能拿世人以为的男女之事来揣摩她呢?不能。所以说,宝玉的这段话和陈其泰的这段评语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点的很清楚。确实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很知心、很难得的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打交道的关系是很敏感的,她是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宝玉和妙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很放心。刚才不是讲了么:要红梅,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去,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得不了红梅。你看,这话是黛玉讲的,黛玉很放心。喝茶品茶的时候也是当着黛玉的面,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这也说明妙玉心里很坦然, 憧憬如果真有男女之事,我的茶杯给你喝反而有点不好意思或别别扭扭。她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很大方的就给宝玉用了,心里没有什么疙瘩。黛玉也是对他们俩特别放心。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这么放心。是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的原因,黛玉就用不着担心呢?反正尼姑嘛,也谈不了恋爱,也嫁不了人,你要红梅就要红梅吧,所以她放心呢?不是这样的。尼姑不谈恋爱么?自古以来,尼姑和尚谈恋爱的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京剧《思凡》,《思凡》就是一个小尼姑和一个小和尚,两个人谈恋爱,要思凡嘛,要还俗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古典戏剧叫《玉簪记》,讲的就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而且《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正好是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在那些戏曲里点的就是《琴挑》。《琴挑》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通过琴声互相传情的。那时黛玉就在场呀,就在宴会上,所以黛玉应该知道陈妙常这个尼姑是会谈恋爱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放心,并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还是她最了解妙玉和宝玉这两个人。如果说对妙玉最了解的是宝玉的话,那么第二个了解的应该是黛玉,非常理解他们两人的关系。 妙玉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不简单。但《红楼梦》前八十回对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思想活动、内心世界没怎么描写。《红楼梦》对于人物这方面的描写,不像一般小说那么描写,它通过诗词。如果你要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你就要读透林黛玉的诗词。妙玉更是这样。妙玉在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联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接下来妙玉出来了,她续了几句诗。黛玉对她非常尊敬,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称她是“诗仙”,“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黛玉、湘云、宝钗都是诗社里的魁首,轮流第一名,但黛玉在妙玉面前就表现的那么谦虚,尊称她为诗仙,那么客气的请她来指教。说“平时不敢唐突”,不敢请教你。接下来妙玉兴致很高,续了几句诗。这几句诗对理解妙玉这个人非常重要:“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我对歧路岔道太熟悉了,哪可能忘记人生的大道?“泉知不问源”是说,我对水泉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流过来的,我非常清楚,所以它的源头在哪,我问都不用问。你说这造诣有多高,绝对不会迷路。她对人生的大道,人生的本源清楚得很,能辨歧途,能识本源,意思是说她绝对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脂评说“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站得很高。接下来她说“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她说,我有很高雅的兴致,悲愁怎么可能乘虚而入呢?我没有任何忧愁,哪里会心烦意乱?你说这么一个人,她怎么可能走火入魔?所以后四十回写她走火入魔当然就是丑化了她,歪曲了她。她人格那么高。但是:“芳情只自遣”,高洁的情怀我只能自我排遣,为什么呢?“雅趣向谁言?”我高雅的志趣,我向谁诉说?她没有朋友。她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碰到宝玉微有知识的那么一个,她当然对他有特殊的一种情谊。所以这里也回答了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欲洁何曾洁”比较好理解,因为她有洁癖,最后的结局是不能得到很高洁的结局,“终陷淖泥中”。“云空未必空”:有人把它理解成不空就是男女之情,其实不是。“云空未必空”,妙玉自己的诗已经把它回答了:她虽然是尼姑,但她内心有“芳情”,有“雅趣”,你说有芳情,有雅趣还谈得上四大皆空么?还真正谈得上尼姑的标准么?所以妙玉其实不是一个尼姑,你看,你从来没看见过作者写妙玉在念经,在念佛,这是在后四十回写的,前八十回没有写到。她最喜欢的是《庄子》,她是属于像庄子那一类的超尘脱俗的这么一种高士。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就是说,她虽然作尼姑,但她不是真正的尼姑。“俗不俗”是说她不是世俗的人,毕竟还是尼姑的身份。“男不男”,当然她不是男人。“女不女”,是说她不是一般的女人,没有一般女人的男女之事。所以,我们要看“云空未必空”并不是说她心里有爱情,在动那方面的脑筋。不是的。她这个尼姑,不是四大皆空,不是真正的尼姑,是一个大观园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在精神上,在学问上,尤其在精神上,高过于宝黛钗这些大观园里的第一流知识分子。她的芳情、雅趣、内心世界是绝对不空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