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心疼左宗棠?

如题所述

专注娱乐新闻的18年,欢迎来撩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的生日,不过那会应该叫“万寿节”。这一天满朝文武齐聚乾清宫,共同向皇帝表示祝贺。在文官序列中,左宗棠以军机大臣排列文官之首,在行三跪九叩大礼的时候,左宗棠因为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居然少磕了一个头,因此也引来了大麻烦。

  左宗棠的失礼大家都看在眼中,但没人站出来公开指责,礼部尚书延煦是个实在人,不懂进退,上了一个折子,在慈禧面前参劾左宗棠,请求太后和同治帝严厉惩罚这个无礼老臣。

  延煦上的这个折子实在不怎么高明,下笔也太重。他一下就揭了左宗棠的短,说他“不由进士出身”,虽然经过太后和皇帝提拔,授予大学士,但却不知道感恩,反而在朝堂之上放肆骄慢,以致于“蔑礼不臣”。

  左宗棠一辈子最怕别人提他不是进士出身,不过自己失礼在前,只好捂着伤口不便发作。但是延煦给他戴上了一个“不臣”的高帽,让他非常恼火,要知道,“不臣”是很严重的,意思就是要  ,在封建  时代,  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一旦说出来,要么就得深究左宗棠不臣的实迹,要么就得严惩延煦的诽谤,这中间没有丝毫可以妥协。

  慈禧太后接到延煦的这个折子,十分头疼。谁都清楚,左宗棠不可能怀有“不臣”之心,延煦明显是小题大做,可是左宗棠失礼大不敬之举的确发生,也不能放着不处理。于是,慈禧召来了恭亲王奕?商量对策。

  慈禧问了奕?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既然事关失礼,为何不是用礼部的名义,而用延煦个人的名义参劾?奕?也是人精,这句话一听便知道其中缘由,言外之意便是不想追究此事,所以他马上顺着慈禧的意思提出一个建议:“为保全勋臣计,此折应留中”,就是不公开的意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于左宗棠只要略施薄惩即可。

  慈禧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但是这时醇亲王奕?站了出来,对此表示不敢苟同,反参了延煦一折。他说,延煦故意夸大事态,不就事论事,而是有意诽谤左宗棠,实属荒谬。慈禧太后对左宗棠的功劳自然非常清楚,平日里也很爱护功臣,一旦此风一开,将来像延煦这样的人就会肆意胡说,离间君臣,所以必须要作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不过慈禧再一次感到头疼。说起来延煦也不是什么坏人,反而是当时满族大臣中难有的直臣,尽管这次参劾左宗棠做的有些过火,可要说延煦是别有心思,慈禧也不相信。面对如此难以调和的局面,除了各打五十大板,慈禧也别无他法,于是下了一道上谕,左宗棠罚俸一年,延煦则革职留任。

  这个处理结果看起来延煦所受的惩罚要更重一点。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在感恩左宗棠的功绩,自古以来历代太后垂帘,从来都没有“戡乱万里外者”,只有她可以“自负武功之盛”,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还是依仗左宗棠在新疆的战功。

  因此,慈禧对左宗棠抱有感激之心,不愿意他轻易被人指手画脚,对延煦的板子打得重一点,也是要告诉朝中  ,要尊重左宗棠,否则后果自负。

清朝史上比慈禧太后还要厉害的女人

  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一直受到忽视而实在不能忽视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帘的东太后慈安。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个错误,她的垂帘更像慈禧的一个道具,至多也就是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角色。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读。她是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物,可惜正当盛年就突兀离世,倘若不是慈安早丧,也许晚清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面孔。

 

  总理后宫荣宠不衰

  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从此,慈安就开始了总理后宫、母仪天下的生涯。后宫集聚了众多上品女人,要管理这一群体谈何容易?无风要起三尺浪,平地都会生波澜。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数不胜数,善始善终者简直凤毛麟角,而慈安却能一直笑到最后。

  咸丰帝倜傥不羁,风流多情,要他在哪个女人身上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手段过人的慈禧也是一样,唯独皇后慈安是个例外,一直到咸丰皇帝去世都荣宠不衰,其胸怀丘壑人有所不及是显而易见的。史上说她:“素性贞娴”。这个评价当中恐怕就蕴含着答案。身为后宫之首,有着巨大的权力,也有管理好皇家后院的责任。要让这些皇帝的女人“安居乐业”,即便是明争暗斗,也不能鸡飞狗跳;就算“刀光剑影”,也不能硝烟弥漫;更不能终日地震,永无宁日。这就要求皇后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处理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复杂关系的能力。

  光有这些还不够,她还要成为整个后宫和天下女人的榜样。那个时候,讲究妇德,妇言,妇功,特别是对妇德,要求很高。一句话,就是要女人品德高尚,皇帝的女人更要优于普通女人,而皇后,则尤其要加个“更”字,才能心服她人表率天下。而慈安显然是优秀的,“贞”,为“正”、为“定”。意志坚定,固守正道,忠诚不二,劲节凌霜。“娴”为文雅、美好、宁静。没有半点野心,看不出一点妒嫉,只做自己该做的,不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形象会有哪个不服?又有谁会不喜?因此,她一直受到广泛的尊敬,包括皇帝。

  为了躲避英法侵略军的锋芒,咸丰帝亡命于热河避暑山庄,忧虑烦闷,无法排遣,经常拿太监、宫女等身边人出气。慈安一方面理解和揪心丈夫的内心煎熬,以似水柔情不时地安慰宽解。另一方面对这些无辜的奴仆,想方设法地好言嘉慰。“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咸丰帝眼见大好河山惨遭涂炭,而又无力改变分毫,无奈之下就以自虐式的自娱得过且过。他亲笔写下“且乐  ”这样四个字让人悬挂在寝殿内。大臣和妃嫔们都知不可如此,但也只是急在心里,无一人敢去自讨没趣。唯独慈安闻知此事后力劝不可,并命人将字取下,皇后的劝谏使皇帝慢慢地冷静下来。

  咸丰皇帝年纪不大,但心机深沉,连身边心腹大臣都难以窥知其一二。热河弥留之际,唯独将皇后慈安召到身边,授密旨一道,给她临机处置任何人特别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权力。并给予皇后“御赏”大印,另外,给予皇长子载淳“同道堂”  (由生母慈禧代为掌管)。八个顾命大臣所发任何政令都要请盖上“御赏”和“同道堂”  才有效。帝、后之间的信任和知心可见一斑。

慈禧三件事最麻烦吃饭洗澡最后你想不到

  要说关于慈禧其人的记录,那可以说是相当多,但是在这些里面有一个人的回忆相当特殊,她就是曾经担任慈禧太后贴身女官的德龄,作为少数曾经管理慈禧饮食起居的女人,她的回忆录可以说是相当的可信,在她所写的《德龄回忆录》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记载,比如伺候慈禧太后有三件最麻烦的事,这三件事都是什么呢?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1.伺候慈禧太后吃饭

  慈禧太后向来以奢侈着称,伺候慈禧吃饭也就成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怎么麻烦呢?首先按照慈禧太后定下的惯例,每顿饭慈禧太后都有一百多道菜可供选择,当然她不是每道菜都吃,但是既然太后有要求那后厨就要备着,万一太后想吃吃不到那罪过可就大了,慈禧太后不仅吃饭将就排场,口味也是很难伺候,常年在宫中慈禧太后是吃遍了山珍海味,所以要求也多,比如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有清汤虎丹,顾名思义,每次做这道菜都要杀虎才成,不仅残忍而且还特别难弄,德龄回忆,慈禧身边的人在她吃饭的时候必须站着,包括后妃等人都是一样,等慈禧太后吃完了以后她们才能坐下,有时甚至要站一个小时。

  2.伺候慈禧太后洗澡

  慈禧太后洗澡的奢侈程度比起吃饭来可以说是丝毫不弱,不仅慈禧太后洗澡的时候要用金丝的浴盆,还要用丝绸嵌着金线的浴巾,慈禧太后洗澡的时候要先让太监从外面把浴盆抬进来,然后宫女用珍珠粉弄好水,四个女官合力给慈禧太后洗澡,就像给婴儿一般,据说慈禧太后的皮肤相当细腻,德龄在洗澡的时候还吃了一惊,慈禧太后洗澡的过程中这些女官都不能抬头,更不准斜眼看慈禧太后,这就是不敬了,她们都是专业训练过对自己擦拭的地方了然于心,擦拭洗浴完毕之后,女官们每次都要用四条毛巾浸润花露,四条毛巾再拍干,然后还要伺候面部等地方的护理,经过这些繁琐的工作之后,一般一两个时辰,慈禧太后就算洗完澡了,然后宫女们服侍慈禧太后穿衣。据德龄的回忆,慈禧太后每次洗澡都要用掉40多条金丝毛巾,宫内有十几个老宫女每天的工作就是浣洗慈禧太后一个人的衣物和毛巾,可见她洗澡是多么麻烦和浪费。

  3.伺候慈禧太后出行

  要说上面这两个已经相当麻烦了,但是最麻烦的还是伺候太后出行,要知道慈禧太后喜欢排场,而且讲究礼数,曾经袁世凯给慈禧太后进贡了一辆汽车,慈禧太后嫌弃司机和他平起平坐坚决不坐,慈禧太后做火车的时候,但凡慈禧太后上车,其他人必须跪着,就是司机和烧锅炉的工人也得跪,直到慈禧太后下车为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被迫出逃,但就是被迫出逃,慈禧太后也摆足了排场,慈禧出逃的时候还带着图中的这张大床,而且出逃的路上各地  进的山珍海味太后也是一点没断,就是太后时常会抱怨住的不好,不如紫禁城安稳,不过从没听到太后担忧国事,也很少提回京城的事情。而当和谈结果出来以后,根据德龄回忆,慈禧太后一听列强没有把她列入祸首名单还让她回京立刻就喜笑颜开,回京的排场也小了很多。德龄觉得那也是她最轻松的一次了。

慈禧出殡时隆裕皇后怀里抱着一个的祭瓶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因为腹泻、糖尿病引发了浑身脱水,最后脏器衰竭而在仪鸾殿去世。

  慈禧去世,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完全就是房倒屋塌的大事,当时朝廷就停摆了,以摄政王载沣、大内太监李莲英为首的大臣和太监们,就开始筹备慈禧太后的丧事。

  清廷作为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政府,最注重的就是祖宗的礼法,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王公大臣们哭灵都不随便,必须要在治丧太监的带领下,有组织,有时间,有章法和有节奏地哭,而且哭的时候,还要辅助拍胸顿足等夸张的动作,用以表达自己痛苦万分的心情。

  1909年11月9日,关于慈禧太后的祭祀进行了一年,王公大臣们终于盼到了慈禧“奉安大典”举行的日子,从京城到普陀峪定东陵需要走上五日,李莲英为了表达对慈禧的忠心,他要一路手扶着梓宫,步行走到定东陵,其他的王公大臣有的坐轿,有的骑马,总之一句话,任何有头有脸的京官和大员们都必须要凑这场热闹,否则就是不忠,那后果绝对是大大的不妙。

  奉安大典举行之日,作为慈禧儿媳妇的隆裕皇后领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她怀里要抱着“祭瓶”,一路跟随,尽一个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

  这个祭瓶也就有一尺多高,大肚小扣,非常精致,瓶子里还装满了祭品,瓶子里的祭品绝不简单,取自慈禧出灵前的供桌,有菜、有饭、有肉、还有果。这只祭瓶中装满东西后,已经被一块红绸子缠绕起来,瓶颈还系上了五色的封口丝线。

  隆裕皇后作为女眷,又是未来的后宫之主,她是有一顶轿子坐的,但她的自由却极度受限,因为怀里抱着那个要命的“祭瓶”,按照规矩,她无时无刻都得在轿子里坐着,这个一旦倾覆必然淌汤流水的祭瓶,真让隆裕充满了担心。

  隆裕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她这一路,必须小心翼翼,一不能将祭瓶打碎,二不能倾覆将瓶内的菜汤撒到自己是身上,如果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她一定得担一个“不孝”的名声,甚至会动摇她即将扶持溥仪,垂帘听政的政治命运。

  隆裕身体单薄,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让她在轿子里端坐五天,估计她不晕倒,也得病倒。她的心腹太监小德张一边搀扶着隆裕上轿,一边低声说道:“主子,奴才在轿内的软座下放了件东西,您一定要仔细瞧瞧!”

  隆裕怀抱祭瓶,上了轿子,轿子被轿夫抬着走了一刻钟后,她稳了稳心神,伸手在轿内的软垫下一摸,竟取出来了一个红绸子包裹的赝品“祭瓶”。

  小德张在赝品“祭瓶”旁边,还写了一张纸条,看罢纸条,隆裕对小德张的“忠心”也是暗自感动。

  隆裕的轿子里放着几个烧炭的手炉,故此,轿子里的温度不低,祭瓶里的食品在这样的温度之中,又被隆裕抱在怀里,不用两天,瓶子里的食品一定会发馊变臭,让人闻之欲呕。

  前几天,小德张派人在轿子底下弄了一个通风暗格,装着食品的祭瓶可以被放进暗格里,11月的低温,能保证瓶内食品在几天不坏,而隆裕皇后可以抱着赝品祭瓶装装样子,只要人进到轿子里,放下轿帘,她就可以或躺或卧,总之一句话,一个假祭瓶让隆裕“解放”了!

雁过留痕人过留声,留个评论在走也不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