朩牛 流马

它们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是什么原理?

有人考证说是独轮车,但个人认为可信度不高。可行性高、用途广泛的技术是不易失传的。以前电视上演过仿制的一利用重心移动原理的无轮四腿车,可信度更高。
http://astro.lady.tom.com/1080/1083/200513-25514.html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及有关资料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经考证认定:这些资料是真实可信的,根据原文即可制造木牛流马。本文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的原文逐句作了译注,并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

木牛与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以称作木牛较为适宜。它是由人力推动的四足行走的木质运输工具,自重约50公斤,载重约200公斤。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人肩负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规律地变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泞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这是圆轮车不能相比的。在路况较好时,圆轮车比木牛流马要实用得多,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木牛流马 运输工具 四足步行 杠杆原理

⒈ 木牛流马概述

木牛流马是否存在,古籍记载的木牛流马是否真实,对此争论颇多,笔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为主,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绘出了图纸并造出了模型。认定木牛流马真实可信。笔者自信已揭开了木牛流马之谜。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同志给予审阅鉴定,欢迎赐教。

1.1 根据古籍记载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马,而且有大同小异的几种模式。本文优选一种模式,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载重并进退自如。

这个木牛流马模型是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描绘的外貌和提供的数据制造出来的,各主要部分名称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为本文说明的需要增添了几个名称,并推算出几个尺寸。模型与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证实了木牛流马的真实性。请参见图1《木牛流马外貌示意图》,图2《木牛流马步行示意图》,图3《木牛流马部件名称图》,图4《木牛流马尺寸图》,图5《木牛流马脚孔轴孔尺寸图》。

1.2 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 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何称为流马而且还有单独的流马造法?第一种可能是以“流马”为“六码”或“陆码”的谐音。“六码”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个主要数据,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前杠长等等。将“六码”称作“流马”既能形象地表达木牛的性质——像马一样奔驰,又能将“六码”的真实意义隐去,增加神秘感,给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流马为木牛改进后的一个新的型号,所以合称木牛流马。第三种可能是,头部外形似牛称木牛,似马则称流马。

1.4 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本模式设想的转弯方法是,两后足(或两前足)着地,扭转身子而转弯。这里显得有些勉强。

缺点之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缺点之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至失传。

限于条件,笔者没有制成实物进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问题。只是推测可以进行实际使用,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木牛流马是木质制品,实物容易腐烂而难以流传。

1.2 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 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为何称为流马而且还有单独的流马造法?第一种可能是以“流马”为“六码”或“陆码”的谐音。“六码”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个主要数据,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前杠长等等。将“六码”称作“流马”既能形象地表达木牛的性质——像马一样奔驰,又能将“六码”的真实意义隐去,增加神秘感,给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流马为木牛改进后的一个新的型号,所以合称木牛流马。第三种可能是,头部外形似牛称木牛,似马则称流马。

1.4 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本模式设想的转弯方法是,两后足(或两前足)着地,扭转身子而转弯。这里显得有些勉强。

缺点之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缺点之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至失传。

限于条件,笔者没有制成实物进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问题。只是推测可以进行实际使用,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木牛流马是木质制品,实物容易腐烂而难以流传。

参考资料:http://tech.163.com/06/0425/09/2FI0CKR30009153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1
是一种可以四足行走机构——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轮式行走机构。四足行走相比论述有很好的通过性,可以方便在崎岖路面使用。

在现在不用轮子的车辆/行走机构应用很少——在十几年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中国军方某位研究人员曾细致研究仿照出“木牛流马”。

实际是需要人推动才可以行走的,不是传说中的自行……
第2个回答  2006-11-17
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说是诸葛亮发明的不需要动力就能自动行驶的交通工具.这不就是所谓的永动机吗?学过现代物理学的人都看得出,这是没有的事,这是作者为了粉饰诸葛亮而无根据的瞎编.不信你去看三国演义的书.
第3个回答  2006-11-21
1造“木牛”法曰:

2方腹曲胫,3一股四足,4头入领中,5舌着于腹,6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曲者为牛头,8双者为牛脚,9横者为牛领,10转者为牛足,11覆者为牛背,12方者为牛腹,13垂者为牛舌,14曲者为牛肋,15刻者为齿,16立者为牛角,17细者为牛鞅,18摄者为牛秋革由,19牛仰双辕,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22人不大劳,23牛不饮食也。

24造“流马”法云:

25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26左右同,27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28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29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30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31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32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33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35后杠与等。36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37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39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40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41形制如象。42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43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第4个回答  2006-11-18
传说,小说杜撰的,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第5个回答  2006-11-17
我也想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