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500字左右

课前演讲用的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2、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5]  。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3、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4、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张宏

张宏(1577-1652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绘画大师,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

他画石面皴染结合作为其特色。所作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中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

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并在画作中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代表作有:《栖霞山图》、《浮岚暖翠图》、《延陵挂剑图》、《西山爽气图》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4
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传
揭去神秘,还历史巨人的本来面貌 马连礼 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古代日照人。
我少年时爱读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深为姜太公怀抱打神鞭、身骑四不象、破关斩将、登台封神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见到《齐太公世家》一文,才知姜尚确有其人。他是大周的三朝元老、两代辅臣,功勋卓著,治齐有方,堪称千古一相,兵家鼻祖,于是一直希望有人能够以《齐太公世家》为素材,创作一部新编长篇人物传记。

《姜太公》(焦安南、李建义著)一书,翔实取材于《史记》、《尚书》、《逸周书》、《六韬》中的大量历史资料。书中出场的五十多位重要人物,不仅描述生动具体,而且大事无虚,全部为真人真事,均于《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中有所记载,可以说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历史风云录。特别是主人公姜尚,从出生写起,至寿终收篇,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景仰。此书揭去了神秘,达到了还原历史巨人姜尚本来面目的目的。
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他是东夷之士,公元前1136年生于东吕乡东吕里。姜尚是我国的历史巨人,被后世称为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又是兵家鼻祖。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一是辅周,姜尚是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三朝元老,两代辅臣;二是灭商,姜尚功勋卓著,堪称千古一相;三是建齐,他是古代齐国的开国君主,一代明君。姜尚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巨星,闪耀千古。
《姜太公》一书中,将姜尚的三件大事全部收录,灭商经历更是写得真实具体。该书对姜尚的传奇经历做了全新的描述,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一读。
为什么三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景仰姜尚呢?因为他的思想先进,永远闪耀着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爱民惠民。姜尚历经磨难,穷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对庶民的力量有正确的认识。他主张与民众息息相关,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爱民惠民。如何做到爱民惠民呢?他认为:其一,要有尊重民众的思想。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么只有代表民意、受民众支持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其二,要施惠于民。要保护民众的物质利益,让民众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要普施仁爱于天下,做到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他说:"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赋役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其三,要保证百姓的正常生活。要做到不误农时,不夺其利,不使百姓失业。还要薄赋敛、少市税,要求各级官吏廉洁从政。其四,要保护百姓生命。要做到"生而无杀",不惩罚无罪之人。其五,要爱兵。军事指挥员要体贴关怀士兵,才能"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进"。正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姜尚兴周灭商,建齐富国,都赢得了民众和士兵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是他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实施三宝。什么是三宝呢?姜尚说:"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他认为让农民聚居于一个地方,粮食就会充足;让手工业者聚居于一个地方,器具就会充足;让商人聚居于一个地方,货物就会充足。因此,他说:"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乡其乡,无乱其族。三宝全,则国安。"三样法宝各得发展,就会国泰民安。他的经济思想是有远见的。联系到今天的同行业联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这其实都是姜尚的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姜尚治齐,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齐国是盐碱之地,不宜种植五谷,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兴工商,植桑养蚕,得渔盐之利,改造土壤,齐国才因此成为东方的经济大国。
第三是姜尚的军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他的军事专著《六韬》,记载的全是与文王、武王的军事对话。该书中,姜尚不仅阐述了如何延揽人心、控制四方、富国强兵、分化瓦解敌人和"上伐无与战"等战略论,而且还概述了有关埋伏、伪装、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和如何战胜立足未稳之敌等战术论。其观点之深刻,议论之丰富,在先秦兵书中,几乎无出其右者。宋代时,《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的必读经典著作。在当代,它也必将发挥"止戈为武"的特殊作用。
第四是他的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时重变。姜尚强调从现实出发,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可观事物转化,从而因势利导,取得胜利。夺取天下靠军事谋略文化,他采用的手段是"阴谋修德"与"兵权奇计"。他鼓吹"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使殷纣中计,结果达到以倾商政的目的。他又用间探敌,然后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遂获全胜。
治理天下靠政治谋略文化,他使用"举贤尚功"、"从俗简礼"和"主位沉静"。姜尚封齐后,选拔夷人中的贤士来辅助自己,奖励那些能干的人,使自己的统治能量发挥到顶点。他从夷人之俗,简君臣之礼,赢得了齐人的拥护。君王持政,姜尚主张"安徐而静","勿妄而许,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虑",方能洞察朝政,明识天下。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谋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到唐代,孔子被唐玄宗敕封为"文宣王",姜尚被唐肃宗敕封为"武成王",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两大偶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