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哪些阶段

如题所述

第一阶段:自然发展期:从春秋到汉初。这一时间内是儒学创立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奠定了我国传统的道德基础。即仁义道德。
第二阶段:天人感应期:从汉武帝时代到北宋。这一时期,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为统治者所利用,违背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和“人定胜天”的思想,鼓吹君权神授。
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期:南宋到明初。这一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五代十国、靖康之变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天子宁有种乎?唯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思潮泛滥。程朱理学就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这种唯心主义儒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
第四阶段:八股取士期:这样·明清两代表面上以程朱理学为纲,但在八股面前儒学的发展偏离了轨道。这一时期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君权神授,那种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考哪些内容。儒学传人们或许连什么是儒学都不知道,为应试而背诵范文,也能成为儒学大师继而为官。清末,程朱理学复苏,理学追随者朝中以倭仁为首,地方上以曾国藩为首,镇压天平天国时曾国藩就已文化道统为旗号,打击洪秀全所谓“拜上帝教”,也由于曾国藩的战功,程朱理学又复为“正学”。
第五阶段:从民国到文革之前,这一时期儒学虽然不是文化的主流,但是作为一门哲学,很多学者开始进行深入研究,这可以说是真正儒学的复苏。
第六阶段:文革期间,儒学遭到灭顶之灾,孔子的坟都给刨了。
第七节段:1977年至今,儒学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儒学真正的面貌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当然,愤青的儒学理念可以忽略。

参考资料:原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1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汉时期: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

4、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北宋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6、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01
中国儒学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期):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儒学”(Primitive Confucianism),第二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宋明时期,以周敦颐、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新儒学”(New Confucianism 或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以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为代表。

在这三个阶段,儒学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发展特点,即每一个阶段的儒学代表人物都自觉而主动地吸取着前朝前代和禹域内外的其他诸多思想流派的思想,从而“为我所用”,以建构儒学本身。
一:在“原始儒学”阶段,儒家在思想交融上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在时间坐标上,儒家合理吸收了在这之前业已存在的传统文化。在空间坐标是,儒家吸纳的主要是限于禹域之内的其他流派的思想。作为“原始儒学”三大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无一不是如此。

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至秦业已不复存在。再到西汉,董仲舒等人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儒学定于一尊(实际上是王霸杂用、儒法糅合)。可好景并不长。自汉末以来,儒学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先是玄学盛行,尔后是儒、释、道长期鼎立,互相激扬。发展到宋代之时,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儒学又得到复兴,并逐渐又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就是人们习知的宋明“新儒学”。新儒学家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是汉儒的继承者,而是以直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

经过佛学的东渐和长期激扬之后,宋明儒家们的视野显然宽阔了许多,认识也理性得多。因而,他闪对于外来的佛学和本土的道家(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其所能地吸纳着佛道二家的思想文化资源。甚至是对于曾经一度“中兴”的名学以及其他诸家学说,也绝不会轻易放过,尽量吸收并“为我所用”。

宋明新儒学其实可以划分为两支:一支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又称“道学”),一支是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对于佛学,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虽然说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比道家属、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

相对而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新儒家的影响并非等量齐观,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形成了“新陆王”(即“新心学),以冯友兰为代表的新儒家形成了“新程朱”(即“新理学”)。
三:对于现代的新儒家们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学术研究的大家,同时又是思想建构的大师。对于传统儒学,新儒家既有继承,也有扬弃,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从传统儒学中吸收了养分。这是学术界与思想界的通识与共识。而对于西方哲学等思想文化,他们也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合理吸收着营养。正因如此,许多研究者在给“新儒家”下定义时,往往着眼于此。如方克立认为,现代新儒家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儒家学说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
第3个回答  2010-06-02
1、孔子到董仲舒,百家争鸣阶段。
2、董仲舒到郑玄,独尊儒术,今古文之争。
3、王弼到何象等人,儒学与道家结合,表现为玄学。
4、鸠摩罗什到玄奘,佛学盛行。
5、周敦颐到朱熹,程朱理学。
6、陆九渊到王阳明,陆王心学。
7、梁漱溟,牟宗三,余英时等新儒学。
第4个回答  2010-06-01
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我国未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他的儒学“仁”的主张却没有得到各诸侯的认同,因为战争年代仁的思想并没有多大作用。
孔子弟子众多,所以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大学派。
在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儒学典籍毁于一旦。
后刘邦称帝,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儒家的四书、五经,更是后代的毎朝每代必学科目,儒学成为了我过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