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女性进行的以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可分为:青春期体育、怀孕期体育、产后期体育、更年期体育等。 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 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 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 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按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教会女塾的早期体育,女子学校的体育,女子体育教 育,女子体育组织与运动竞赛。 ---------------------- 我国女性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汗马功劳。要理解她们的成就,就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来剖析社会、体育和性别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新中国成立不久,体育和女性问题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和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专业运动队相继成立;婚姻法、宪法和劳工法等相继出台,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并进入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然而,国际和国内政治对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中国脱离和重新进入国际奥委会、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对我国的女子竞技体育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体育走在了向商业化和竞争性经济转轨的前列。社会、体育和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变化的动态关系。 ------------------- 一、中国当代女子体育的发展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7年) 全国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在天灾、人祸、战争重重折磨下的中国人民,体质虚弱,形容憔悴,被人辱为“东亚病夫”,运动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同当时的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奥运奖牌榜上始终是“零”的记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0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新体育》杂志亲笔提写刊名。1954年,党中央转批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并批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指明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极大地鼓舞了体育工作者的斗志,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带动女子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很快便使解放前的所有项目的最高记录得到了刷新。此时,女子体育竞技运动也有了新的突破:田径运动员郑凤荣,打破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被称为“报春的燕子”。标志着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波浪式发展阶段(1958-1976年) 1958年到1976年,是我国各种政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体育事业跌宕起伏,遭受严重摧残。女子体育也随着全国体育的发展呈现波浪起伏之势。在1959年到1976年间,虽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获。在我国运动员获得的22项世界冠军中,女子占7项,达总数的31.8%;在获得的43个世界冠军人数中,女子有13人,占总数的30.2%。 其中,女子定点跳伞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射击也屡破世界纪录。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上,邱钟惠获得女子单打冠军;潘多与队友同登珠穆朗玛峰,激励了全国人民;继而,女运动员在第27届、28届世乒赛和1965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的超凡表现更令人惊喜 (三)跃迁阶段(1977-2003年) 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蓬勃发展。在1979-1983年,国家体委对体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试点,使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举世瞩目。在1984-1992年体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格局。 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女运动员在继女排获得世界冠军之后,相继在第23、24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1984年以后,女子多数项目在世界体坛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我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6-1983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男运动员优势明显高于女子。这一阶段,我国运动员共打破108项世界纪录。其中男运动员为73项,女运动员为35项,女运动员占32.4%;共获得83个世界冠军,其中男运动员53人,女运动员为30人,女运动员占36.1%。第二阶段是1984年以后。女子项目的优势逐渐赶上和超过男子,近二、三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从男、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情况来看,1985、1987年两年男子占有一定的优势(主要项目为举重和航模等非奥运项目),而1987年以后,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的数量明显多于男子。 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比活动,是促进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一次大检阅。从1985年以后评比活动的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荣登光荣榜数量也有一定差异:除1987年男子比例大于女子外,其他几年均少于女子,可见女子运动员的表现更为突出。不仅如此,在国际综合赛事设奖较多的田径与游泳的十佳评选中,女子运动员也占绝大多数席位,展现出 了我国女子田径和女子游泳项目良好的发展水平。 二、促进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因素的分析 通过对中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状况的了解,可以看到中国女子体育崛起的一条清晰的轨迹。中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尽管西方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展得比较早,但和我国所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只是强调对男性的批判,是一种独立的女性革命运动,没有注重对社会现实非合理因素的革命,忘却了对它的经济基础的改造;而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一种社会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中国女性进一步解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理想的经济基础。中国女子与男子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也是彻底的、真实可见的。这些因素使得在制定女子体育发展战略上得到了与男子同等的待遇,这使得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在起步初期便具有扎实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女子体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世界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促进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妇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其针对对象是体育运动中男女不平等现象和女性研究被忽视的问题。这些寻求妇女利益最终平等都是从女子争取参与奥运会开始的。从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东欧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女子在奥运会上的地位显著提高。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20岁的东道主田径女选手克塔·巴西利奥点燃了奥运圣火,标志着奥运会中女子与男子有着同等的地位。1960年,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苏联的女代表 首次要求国际奥委会接纳女性。体育的平等竞赛的原则给寻求男女平等做出典范,这是世界上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随着世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70年代末,女子体育运动继续朝纵深方向发展,无论从参赛项目、人数、成绩,还是对女子运动的认识都有所突破。从23届洛杉矶奥运会起,女子项目大量增加,成为有史以来女子项目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作为世界女子体育的一部分,与之息息相关。总的来说,世界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女子竞技体育的腾飞。 (三)不可忽视的身体优势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全国性体质调查资料看,中国女性具有某些身体优势。从身体发育水平、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分析结果看,与美洲青少年相比,中国女青少年在体格发育上较男青少年体现出明显的相对优势;从项目特点看,女子体育发展在中国女子竞技优势项目五个项群(即技能类同场对抗、技能类隔网对抗、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体能类速度力量项群、技能类耐力项群)中,中国女子运动员在各项生理指标中明显高于同项国外女运动员(均比男运动员差别显著)这种显著的优势,为竞技体育的“阴盛”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子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男子来说,具有明显的跃迁现象,女子竞技运动水平相对来说也高于男子。中国女子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展望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体育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会更加欣欣向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