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大夫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的大夫是一个特定的爵位。

五大夫:在秦国,五大夫为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级。另外,魏、赵、楚也有五大夫。五大夫是大夫之中较高的爵位。

中大夫:魏、赵、齐均有。中大夫是爵、是官,从发展看,春秋时期尚属爵,到了战国,有时为官称,有时又为爵称,须具体分析。

下大夫:春秋时期有下大夫之爵。

士大夫:这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战国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文字中讲等级序列的,仍用“大夫士”。“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它却反映了一个重要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混合体。

士之所以冠于大夫之前,是士伴随着官僚制的发展而大显身手的结果。出身士的人不必像过去那样,按照台阶一层一层向上爬,他们常常凭借才能平步青云,越级而为卿相。于是士跑到大夫的前头。

扩展资料

大(dà)夫。古代官名。殷周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古代官职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称将军。

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大夫”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30
春秋时期是大夫最兴盛时期。大夫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复合体:从爵位上看,它是一级爵位,同时又兼任一定的官职;大夫一般都有封邑,因此既是封邑主,又是封邑中的行政首脑;大夫有自己的宗族,在宗族范围内又是宗族长;大夫还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到了战国时期大夫仍很活跃,但与春秋时期的大夫相比,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称谓上看,似乎应是一脉相承,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大夫并不完全是春秋大夫的继续。尽管它与春秋大夫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是从家臣发展而来的,是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混合物。春秋大夫的孑遗到战国主要是封君。下分为几个问题对战国的大夫作一简略辨析。
一、大夫的含义分析
战国时期的“大夫”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谈大夫与爵位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大夫是不是一个特定爵位呢?从一些材料看,这一点是无疑的,且看如下一些记载:
“庶人不得一次(恣)已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而为正,有诸侯正之……” 这里描述的庶人—士—大夫—诸侯序列,既可视为行政体系,又可视为等级系列。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这些制度未必指战国,但表明大夫仍是一个特定的等级。
《墨子•七患》谈到灾年时提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孙诒让云:五当为三之误),大夫彻县,士不入学。”说明大夫是一个等级。
《管子•立政》载:“……将军大夫不敢以庙,官吏不敢以朝,命士止于带缘。”(依许维?校改)孟子是战国中期人,他葬其母与其父不一样,母以三鼎,父以五鼎,其原因是“前以士,后以大夫” 。此例说明士与大夫等级分明。
孟子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荀子讲:“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民、士、大夫分为三个不同等次。
从以上材料看,在当时人看来,大夫是一个特定的爵位。所以孟子讲:“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大夫之爵位于公卿与士之间。大夫作为爵位,是一个较宽泛的等次,其中又分不同的亚等次。大夫之中分亚等次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情况更加复杂,这些亚等次有如下不同的称谓:
五大夫:在秦国,五大夫为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级。另外,魏、赵、楚也有五大夫。五大夫是大夫之中较高的爵位。《商君书•境内》载:“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五大夫可以率军出征,《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五年,令“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范睢蔡泽列传》载:“使五大夫绾伐魏。”王陵也曾以五大夫身份率师攻赵。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魏国有五大夫:“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仁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战国策•赵策三》载,赵也有五大夫:“建信君曰:‘秦使人来仕,仆国之丞相(鲍注:使为丞相官属),爵五大夫。’”《吕氏春秋•长见》载,楚亦在五大夫,楚文王“爵之(指苋�)五大夫”。《战国策•楚策一》载:“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与之五大夫,而令私行。”另外,《墨子•号令》也有“赐爵五大夫”之语。 上大夫:又称国大夫、长大夫、列大夫。赵、魏、齐均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稷下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上大夫”又称“列大夫”,《史记•孟荀列传》载,齐稷下先生“自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齐国印玺有“上大夫之玉玺” 。魏亦有上大夫,《尹文子》载:“魏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之禄。” 《吕氏春秋•慎小》记载吴起赏人以“长大夫”。高诱注:长大夫,上大夫也。长大夫又称国大夫,同一件事《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仕之国大夫。”
中大夫:魏、赵、齐均有。中大夫是爵、是官,从发展看,春秋时期尚属爵,到了战国,有时为官称,有时又为爵称,须具体分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故晋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荀子•大略》载:“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赵襄王赏士中章、胥己为“中大夫”。文中明确指出,“中大夫”为爵之“重列”,这些材料都说明中大夫为爵之一。《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魏有“中大夫”。《韩非子•内储说下》载,齐在春秋时有“中大夫”。《管子•山至数•轻重戊》中也有“中大夫”的记录。中大夫除作为爵称外,还演变为一种官职,关于这一点,下面再谈。
下大夫:春秋时期有下大夫之爵。除前文引述之佐证外,《论语•乡党》载,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荀子•大略》所言的上、中、下大夫未点明时间。战国时期究竟有否下大夫之爵,未见其他材料,尚不能肯定。这里仅记之以备参考。
公大夫:魏国有。《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市,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又:“是以庞敬还公大夫。”
上官大夫:楚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阶爵之别矣。”
大夫:大夫既是大夫层的统称,又是大夫层次中的一个等级。《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吴起“乃下令大夫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仁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这里大夫比国大夫要低。
在大夫层中,秦国的二十等爵中,大夫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亚等次。第五级称“大夫”,第六级称“官大夫”,第七级称“公大夫”,第八级称“公乘”,第九级称“五大夫”,李学勤认为这四等均可称为大夫层。
其次谈谈大夫与官职。大夫不只表示爵位,同时又是一种官职。大夫任官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以大夫之爵领一定官职,如《荀子•君道》所说“大夫擅官”。《管子•五辅》讲:“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另一种情况,“大夫”本身又是一种官称。这种情况一般在“大夫”前要加一个定语。这里我们只谈第二种情况。综观各国,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称谓。
中大夫令、中大夫:中大夫本为爵名,同时又为官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国有“中大夫令”。《正义》:“在大夫令,秦官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在大夫掌议论。”战国时的中大夫是议官,但又不限于此,中大夫亦可以为使臣。《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范睢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资治通鉴》卷五:“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又可为近臣,《韩非子•内储说下》载:“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又可以负责财政经济方面的职责。《管子•轻重戊》载:“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即令中大夫王师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监大夫:负责监察之职。《吕氏春秋•季夏纪》:“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秋刍,以养牺牲。”
郡大夫、守大夫:郡守。《�冠子•王�篇》:“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命曰官属,郡大夫退修其属。”郡守又称“守大夫”,《管子•山至数》所载的“守大夫”即指郡守。
都邑大夫:地方长官。齐国未设郡县,沿春秋之制,称为都邑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都邑大夫又称“都大夫” 。见于记载的有:城阳大夫 、盖大夫、平张大夫 、即墨大夫、阿大夫、临淄大夫等。
又,封君所属掌邑之长官亦称“邑大夫”。三晋官印有“阴成君邑大夫金安” 。
第三,关于大夫的总称。“大夫”除表示一定的爵与职官之外,还常常作为一个统称,涵盖着君主以下庞杂的官僚与贵族层,如下一些言论即是明证:
“国之大臣诸大夫。” “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千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所矜式。”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未可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把封君应侯范雎也列入大夫之列。《吕氏春秋•自知》载:“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凡此等等,“大夫”均泛指官僚贵族层。另外,还有如下一些称谓,也是泛指。
卿大夫:《墨子•尚同中》、《管子•轻重己》以及出土铭文中均有“卿大夫”连属之语。
士大夫:这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战国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
战国文字中讲等级序列的,仍用“大夫士”。“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它却反映了一个重要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混合体。士之所以冠于大夫之前,是士伴随着官僚制的发展而大显身手的结果。出身士的人不必像过去那样,按照台阶一层一层向上爬,他们常常凭借才能平步青云,越级而为卿相。于是士跑到大夫的前头。从有关记载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居官位和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大夫。”士大夫指职能官。《墨子•三辨》批评“士大夫倦于治”,指的也是一般
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楚之“诸士大夫皆贺”,这里指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强国》记载秦国官府情况:“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泛指所有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亦称之。《荀子•议兵》载:“士大夫死行列。”其二,指有一定地位的文人。孟尝君的门客,《史记•孟尝君列传》称为士,《战国策•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士大夫指的是一般文人。总之,士大夫泛指知识分子与官僚。
显大夫:《云梦秦简•法律问答》:“‘可(何)谓宦者显大夫?’‘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为显大夫。’”
子大夫:大夫之尊称,《管子•轻重甲》:“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勿取左右,请以平贾取之子。”
散大夫:《管子•山至数》有“散大夫”之称,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论》:“散者列也,散大夫即列大夫。”
令大夫:《管子•轻重甲》、《轻重乙》均谈到“令大夫”。“令大夫”即“命大夫”,受王命而为大夫,在大夫中比较高级,所以《轻重乙》中的“命大夫”高于“列大夫”。
综上所述,大夫是一个内容繁杂的概念,要根据在行文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战国大夫与春秋大夫之比较
大夫层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在重要地位,但与春秋时期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春秋时期的大夫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宗族相结合的实体,具有一级政权的性质。战国时期的大夫与之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大夫虽然仍有食邑田里,但主要是食租税,收邑入,没有地方政治统治权,即使有也很薄弱,不稳定。这些食邑和田邑一般是作为俸禄,“去官之日,遂收其田里” 。当然这并不排除有些善终的官员可以把田邑传给子孙。王翦向秦始皇要赏田,就是为子孙留产业。大夫的养士虽然具有潜在的武装性质,但已不像春秋那样,不再是公开的、合法的、独立的武装力量。
“大夫”这个称号虽然是继承春秋而来,但实际上,战国的大夫不是春秋大夫的继续。沿着春秋大夫发展下来的是战国时期的封君,战国的大夫与春秋的家臣联系更为密切。
第二,战国时期的大夫同官僚相为表里或相混通。如前所述,当大夫作为爵称时,一般地说,它同时又兼有一定的官职。而有些大夫则只是官称。大夫作为一种爵称是一种荣誉,所担任的官职才是实质性的。春秋时期的爵、官虽然也互为条件,但爵不只是一种荣誉,而有一系列的内容为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爵比官要稳定、充实。战国大夫的爵称已缺乏独立性,而是从属于官僚制度的。
第三,春秋时期大夫的概念与内容是明确的,到了战国则逐渐变为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5-29
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秦 汉 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唐 宋 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 明 清 全废。
第4个回答  2010-05-30
春秋战国属于 周代 ,周代的等级序列分为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