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露的古诗

不少于20条。(快!急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 盘上,不定始知圆。

1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

2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哀郢----陆游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夜宴谣」温庭筠

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上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南怨未开。

伤昔 韦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题帻精舍 任翻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蓼萧 诗经

彼蓼萧兮,零露湑兮。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兮,零露瀼瀼。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兮,零露泥泥。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兮,零露浓浓。
既见君子,鞗革冲冲。
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哀郢 陆游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咏露珠 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第2个回答  2015-05-07
  1、写露诗词
  ①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②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译文
  ①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②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3、简析
  ①《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②《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第3个回答  2018-02-11
描写露的古诗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宋 · 杨万里《小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唐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汉 · 汉乐府《长歌行》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魏晋 · 曹操《短歌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魏晋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宋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先秦 · 屈原《离骚》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唐 · 白居易《暮江吟》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 唐 · 李白《夏日山中》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唐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 唐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唐 · 虞世南《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魏晋 · 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 宋 · 文天祥《正气歌》

向人微露丁香颗 —— 五代 · 李煜《一斛珠·晓妆初过》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