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散文

如题所述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后,有了些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名家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 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 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 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 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 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 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 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 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 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 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 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 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 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 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 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生活中,时常会有 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 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 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 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 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 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 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 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散 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 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 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 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 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宋代大散文家、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 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 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 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 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 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 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 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 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 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 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 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 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 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 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 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 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 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 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 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 格。
  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 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 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 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 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 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 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 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 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 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 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 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 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30
第一遍,阅读全文,做到看完之后知道作者的情思。这一遍放松心情去欣赏,同时结合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与作者找到共鸣。
第二遍,分析文章结构。总分还是首尾呼应还是一气呵成等等。这样做有助于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第三遍,摘抄美丽句子。感受美就行了。
日积月累,用心去学去感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