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简介200字以内

帮帮忙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8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文学作品发表。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其作品多次获奖,某些篇章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最备受瞩目的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