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给苏轼写了哪些诗

王安石给苏轼写了哪些诗

故事与诗,你看搭不搭边
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8
My Blog!

<< < 2007 - 4 >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我的分类
首页 相册 标签

最新的日志
我的奶酪在哪里——读社会、读书本、读
[转]刚装的电脑,性能如何检测
[转][转][转]三道题让你变猪头,
从小欣月的心愿想到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
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我是武汉市新洲区的

最新的评论
商务动力软件只需短短两周时间,即可让
Re:[转][转][转]三道题让你变
Re: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
Re: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Re:我的奶酪在哪里——读社会、读书
Re:我的奶酪在哪里——读社会、读书
Re: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
Re:[转]刚装的电脑,性能如何检测
Re:[转][转][转]三道题让你变
Re: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

我的留言板
签写留言

网上邻居

BLOG信息
详细信息站内订阅(0)加为好友发送短信日志:12评论:20留言:0访问:6114
搜索BLOG
日志标题日志内容

孤帆远影

欢迎来到我的Blog!

Welcome to my Blog!

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近来在网上读一文章,谈到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关于咏菊诗的典故,可在另一网文中却说的是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故事,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啊?

附:
苏东坡错续诗

2006-3-19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辛云美 王清萍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诗、散文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有一次他登门拜访王安石先生,当时王安石不在家,管家便把苏轼引入主人的书房用茶、休息。

苏轼在书房里,边品茶边欣赏主人书房里的名人字画。忽然,他发现王安石的书案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其中的二句是: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罢,不禁嘲讽地哈哈大笑起来,心里想:“春兰秋菊,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傲雪之骨。不管风吹雨打,菊花的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当朝宰相王安石竟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他略加沉思后,便提笔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加了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续完诗句之后,苏轼又担心王安石回来惹出不愉快的场面,于是,他向管家告辞后,匆匆离去。

苏轼走后,王安石回来了。管家报告说:“苏东坡来过了,等了您一会儿,就走了。”

王安石见到书房的书案上的续诗,墨迹还没有干透,知道一定是苏东坡所为,他不由地也暗自笑起来,然后又自言自语地说道:“苏东坡呀苏东坡,你有过目成诵,出口成章的才能,但是,可惜你对事物观察得不仔细,不全面啊!《离骚》你不是背得很熟吗?那里面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该如何解释呢?难道你这名震京师的大才子、大学者,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吗?看来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呀!”

宋神宗元丰三年初,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天,正值九九重阳,苏东坡约好友陈季常来府上饮酒赏菊。当他与陈季常来到后花园时,苏轼不禁大吃一惊。昨天还开得好好的菊花,在刮了一夜的秋风之后,现在,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杆在秋风中微微摇曳着。而枯菊杆下面铺满了金黄色的菊花落瓣。

陈季常看到苏轼吃惊痴呆的模样,忙问他原因。苏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后,便把他给王安石《咏菊》续诗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

陈季常听后说:“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黄州特别,菊花是落瓣的。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

苏轼大悟,羞惭满面地对陈季常说:“看来宰相王安石先生的‘吹落黄花满地金'没有错,倒是我续的’秋花不比春花落'错了。”

过了几年,当苏轼被重新起用应召回京时,他曾专门为续诗一事,虔诚地找到王安石解释认错。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杨沛郁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有真实,才具有感人的魅力,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帮助读者开拓视野,认识生活的真理。
历来的大作家都非常重视文学的真实性。歌德说:“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歌德谈话录》)契诃夫说:“文学所以叫做艺术,就是因为它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契诃夫《论文学》)斯大林提倡“写真实”,他说:“写真实!让作家在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他能以高度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真实,他就一定会达到马克思主义。”(《斯大林论语言学的著作与苏联文学问题》)
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党费》《三人行》《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作品,曾收入初高中课本。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苏区人民英勇斗争的,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革命先烈和革命老战士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力量。为了真实的反映生活,他曾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道路完完整整地走完了一遍,访问了三百多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士,所以他在作品中能逼真地描写出长征的艰苦,揭示出红军将士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而有些人写文章,只凭主观臆想,不尊重生活实际,结果写的东西经不起推敲。据说清代著名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和他老师在一次春游中,看见桥下浮着一具少女的尸体,面容还未变,上身着蓝衣,下身系白裙。老师见此情景深感痛惜,顺口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一听,说这四句诗有失真实的地方:既不相识,何以断定她就一十六岁?未曾看见,何从断定她风吹落水?三魂七魄,虚无缥缈,何以见得“随浪转”“泛波涛”呢?在老师的鼓励下,他遂将这四句诗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用“谁家”替代“二八”,用“何故”替代“风吹”,语意含蓄,还表现出人们初见此情景,必然会产生的疑问心理。“三魂”、“七魄”,目不能见,远不如说“青丝”、“粉面”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这一改去掉主观臆测,就不那么想当然了,且使全诗含蓄、具体、鲜明,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单纯追求新奇或浪漫,不顾客观事实,也会闹成笑话。有一个传说:许义方的妻子一贯品行端正,洁身自好。但她很喜欢写诗作赋,有时在诗文中也免不了卖弄风雅,逢场作戏。许义方有一次外出,大致有一年才回家。妻子告诉他:“自从你走后,我一直闭门自守。”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许义方十分赞赏自己妻子的品行与节操,并关心的询问妻子:“一年来,读了哪些诗文,有什么得意之作呢?”妻子很高兴地将自己的诗稿递给丈夫。许义方打开第一页第一首,一看那题目则是:《月夜招邻僧闲话》。

人们常说:“诗人之言不足有实。”这似乎成了一条规律。如果认为是规律,则是一条很可怕的规律。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诗人。《新唐书》云:王维私邀浩然入内署,偶遇玄宗,便向玄宗推荐。玄宗览浩然旧作《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其中第三句“不才明主弃”,“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而第四句“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悟出了言外之意,所以明皇读后怫然曰:“朕不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以布衣终。

有时,主观愿望上想求实,而不做周密的调查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传说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意思是说,菊花不象其它花,菊花是不落瓣的,它只在花枝上枯萎。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闻之曰:“欧九不学之过也。岂不见《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乎?”王安石举了《楚辞》上的例句来证明菊花也是凋落的。(宋蔡绦《西清诗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你看: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酒旗处处;细雨蒙蒙,烟霏云敛;……单从景色上看,也表达出了春雨、春山、春花、春莺等等景色的美丽。
可是明代状元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八里却责难说:“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可见杨慎的意见并不正确。所以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对杨慎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解说可谓深得诗之真谛。现在我们认识到:“千”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的好,用的恰当。
上面谈到的文章不真实的情况,在中学生作文中也经常见到。“一张粉嘟嘟的小脸蛋,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李奶奶笑的时候,嘴边现出一对深深的小酒窝。”这哪是写奶奶,分明是一个小姑娘!“张大爷快八十了,他儿子考上大学两年了,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张大爷快八十了,儿子才上大学?“春天来了,校园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既然“冰雪还没有融化”,怎么能说是“春天来了”呢?象这样的距离生活甚远的文章怎么会感染人,教育人呢?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呢?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了著名的宗经“六义”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里所说的“事信而不诞”,就是说事例信实而不虚诞。信就是确实可信,不诞就是不写虚无荒诞的东西。叶圣陶先生也说:“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要想使文章真实,具有艺术生命力,那么就要主动深入生活,多做调查研究,学会观察,勤于积累,经常练笔,写自己熟识的人和事,做到实事求是,做到能透过表面现象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秦川 发表于 2006-4-5 17:29:00 阅读全文(357) | 回复(59) | 引用通告(0) | 编辑

上一篇:我是武汉市新洲区的
下一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Re: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uioluiouioiu

uiououyu(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6-25 9:53: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不是

NO(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4-8 10:14: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这真是一篇很好的实事求是的文章,精辟,独到.更有一种思辨精神

wenney发表评论于2006-4-7 9:35: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是苏东坡错续诗吗?

实事求是,我们永远的作风!

wenney发表评论于2006-4-7 9:28: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第2个回答  2010-05-29
;j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