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教学制度有什么区别?

有人突然问我这个问题,明明觉得有很大区别但说不出来······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它的产生冲击了当时士族对国家政治权力的垄断,让平民能够通过平等的竞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它背后的精神价值是值得继承的,也很有现实意义。
  自废除科考之后,西学成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方式仍然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在多种因素的冲击下,中国的学校教育目前已经逐渐失去原来的为平民子弟向上层流动提供机会的功能。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多于消极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的积极性体现: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它的消极性体现:假使一个普通人士极度看重他的名望或是某些其他原因一心要成为官吏,便投住一生的心血埋头苦读,本可以开始其他路途发展的机会,但全都不去考虑,有些人还是到死的那天都不能高中,不能够成全他毕生的愿望,含恨而终。所以有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将科举视为殊死搏斗的政治战场,白白虚度大好光阴,渐渐加速社会的腐败。
  从社会角度来说:它的积极性体现: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吏唯一公正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和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更加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昌盛。它的消极性体现:作为一项文官选拔制度,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及近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滋养不少贪官污吏或卑鄙的害群之马,做官位却不做其事,皇帝赋予父母官的政策等得不到实施。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他们原本活跃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反而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直至最终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今社会的学生教育,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负担越来越重,现在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已超过其承受能力,许多优秀的平民子弟可能就此放弃或荒废了学业。而即便顺利完成学业,在高校高收费之后,继而又要面临研究生全面收费,平民子弟更无力继续深造。即使平民子弟完成了所有学业,在资本和关系盛行的时代,平民子弟都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才能改变在社会中下层的“出身”现状。
  要重振科举的积极价值,那就必须让中国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国家要义不容辞地承担其教育责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者要把正己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社会不能以市场化为由阻碍平民子弟受教育并因教育而成功的权利,至少要提供职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并最大限度做到事实上的公平。而这,是整个国民教育不误入歧途的基本底线。这也是对中国重视教育传统的真正继承和与时俱进。
  因此,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有其关联对应性,国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项不足,一项制度的实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样做到尽善尽美正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国家输送和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还是付诸于现在高考的制度,必须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然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7
古代科举制度考上举人就可以做官,现代教学制度不包分配工作
相似回答